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稻江醫院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位於台北市大龍峒町3番地,為專門收容法定傳染病患者而設立的隔離醫院。其前身為台北醫院附屬傳染病隔離室,最早創立於1896年7月,地點位在台北市艋舺八甲庄,同年10月改稱為台北避病院,1899年再改名為城南病院。到了1913年7月醫院整個搬遷至大龍峒町,才更名為稻江醫院。稻江醫院原本由台北州管理,1922年4月1日配合地方制度變更,移由台北市役所管轄,成為市立醫院。


▲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大門外觀
 (圖片來源:臺北市衛生施設要覽,1938年)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佔地面積有3,594.15坪,院內建築物全為木造平房,建築面積為707.55坪,病房有4棟共14室,醫院規劃收容病患數為80人,最高可達120人。該院的院長由台北市役所衛生課長兼任,院內設醫員2名、醫務助手2名,看護婦4名、調劑員1名、事務員1名、其他傭人7名。當時病患最多為感染傷寒,其次是白喉和痢疾,另外還有猩紅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副傷寒,為避免傳染病繼續擴散,病患除了必須留院治療外,對於主要症狀消退後的患者,也會檢查其是否為帶原者,並由台北市衛生課列管持續追蹤。


▲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病房內部
 (圖片來源:臺北市衛生施設要覽,1938年)


▲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走廊
 (圖片來源:臺北市衛生施設要覽,1938年)


▲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細菌試驗室
 (圖片來源:臺北市衛生施設要覽,1938年)


▲ 台北市立稻江醫院患者收容狀況
 (圖片來源:昭和二、三兩年中ニ於ケル臺北市ノ「チテス」流行ト其防遏ノ概況,1930年)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林小昇用紅色畫出稻江醫院的範圍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該處現在是台北市立民權國民中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稻江醫院仍繼續作為傳染病醫院,1949年國民黨軍由中國敗退到台灣後,軍方強佔稻江醫院改為空軍醫院,一直到1958年軍方另外在健康路蓋了新的空軍總醫院才搬走,但該處仍為軍眷佔用。台灣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台北市政府為配合政策,四處尋覓土地以便廣設國民中學,稻江醫院舊址因空軍醫院已遷出,便讓佔住的軍眷遷移,用來興建台北市立民權國民中學。


▲ 台北市民權國民中學大門現況

至於稻江醫院因被軍方佔用而搬遷至基隆路,名稱曾先後改為台北市立稻江傳染病院、台北市立傳染病醫院,1977年再更名為台北市立大安醫院,後來因為衛生環境普遍改善,感染法定傳染病人數大幅減少,大安醫院於1986年7月1日裁撤,醫療業務則改由台北市立仁愛醫院接辦。該處土地由國立台灣大學收回,後來用來蓋新的家畜醫院,於1995年11月15日落成啟用,現在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


(2011.09.13補充)

▲ 1952年完工的大同區公所舊建築,並非在原稻江醫院的範圍內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家畜市場與屠場

台北市家畜市場位在台北市大龍峒町61番地,屠場位在台北市大龍峒町65番地,兩者一南一北相鄰,家畜市場批發豬、牛、馬、羊,交易完成後在屠場宰殺。台北市原有萬華和大龍峒2處屠宰場,以萬華為本場,大龍峒為分場,由台北廳衛生警察管轄,1920年10月配合地方制度變更,改由台北市役所管理。1927年3月台北市制訂新的市場使用條例,台北市家畜市場於該年4月1日改為新制,萬華屠場於1930年3月停止使用後,台北市便只剩下大龍峒屠場1處。另外,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於1938年4月1日併入台北市,松山庄內原有的松山和三張犁2處家畜市場,改隸為台北市家畜市場松山分場與三張犁分場,其地址分別為台北市松山514番地及台北市興雅469番地。


▲ 台北市家畜市場正面外觀
 (圖片來源:臺北市家畜市場要覽,1939年)

台北市家畜市場本場為磚造及木造平房,配置有事務室、糶場、豚繫留場、仔豚取引場、荷主休憩室等,各建築都有接上自來水,方便於幫豬隻洗澡,以及清洗地板髒污和糞便。1935年8月在家畜市場內併設豚傳染病檢診所,有專任獸醫負責豬隻檢疫,為豬肉衛生把關。台北市家畜市場委託給昭和家畜株式會社經營,為維持拍賣價格公平,避免惡性競標,市場交易採仲買人制度,肉販須透過經台北市役所審核許可的仲買人代理競標,昭和家畜株式會社收取拍賣價格3%的使用費。家畜市場夏天每天早上5點進行拍賣,冬天是早上6點,如果有需要,會在上午11點進行第2回合的拍賣。


▲ 台北市家畜市場豬隻檢查診斷情況
 (圖片來源:臺北市家畜市場要覽,1939年)


▲ 台北市家畜市場拍賣實況
 (圖片來源:臺北市家畜市場要覽,1939年)


▲ 台北市大龍峒屠場外豬隻生體檢查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市大龍峒屠場室內豬隻屠宰作業情況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市大龍峒屠場豬隻內臟檢查後,各臟器分類洗滌情況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市大龍峒屠場外載運作業情況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紅色框內北側是屠場,東南側是家畜市場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該處現在是住宅、蘭州市場和大同區行政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該處仍繼續作為台北市屠宰場,少了昭和家畜株式會社經營,改為由台北市政府稅捐處課征屠宰稅。1949年之後台北市人口暴增,肉品宰殺量增加,屠宰場設備卻沒有隨著更新,屠夫直接在水泥地上宰殺,血水糞尿亂流,衛生環境著實令人擔心,倒也是這樣維持了幾十年。舊有的屠宰場設施一直沿用到1972年8月,因為全面實施現代化的電動屠宰場代宰,大龍峒屠宰場和家畜市場關閉,地上建物全部拆除,1973年配合台北市政府實施萬大計畫,原屠宰場土地興建蘭州國宅,供萬華及大龍峒地區拆遷之違建商店與住戶使用,原家畜市場後來則興建為新的蘭州市場與大同區行政中心。


▲ 台北市大同區行政中心現況

目前該地區仍留有「豬屠口」的地名,並且以豬血湯小吃聞名台北。


延伸閱讀:中央卸賣市場@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1.09.25補充)
為了安息牲畜的靈魂,日本時代的屠場一定設有畜魂碑,據說原大龍峒屠場的畜魂碑被搬到四獸山腳下的天寶聖道宮外,今天特地去看,石碑約有2公尺高,碑後有一段碑文如下:
天地氤氳 萬物化成 品彙繁庶 豕名剛鬣 犬呼盧令 馬賦一索 雞嘐三鳴 柔毛長髯 即羊之號 太牢大武 乃牛之稱 統稱六畜 各具一形 屠場宰割 以供犧牲 聞聲不忍 仁政哀矜 嗟爾靈魂 天外飄零 恨無寶筏 聊作雲軿 欣逢商衆 昭告虔誠 披肝致奠 以通幽冥 惟祈來格 鑒此香馨 望速輪轉 及早超升 勒諸石碑 以表群情 昭和六年二月 臺北屠商會眾仝立 台北衛生課長宮川富士松撰 臺北州知事片山三郎書


▲ 目前立於天寶聖道宮外的畜魂碑


▲ 畜魂碑背面的碑文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中央卸賣市場

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位在台北市壽町5丁目5番地,成立於1929年8月3日,卸賣市場就是批發市場,統籌收購由各地運來的蔬果和魚,供應給全台北市的零售業者,可避免農、漁民遭到中間商人層層剝削,並具有平抑物價,維護市場公平價格的功能。台北市當時是擁有32萬人口的都市,已有西門町、永樂町、千歲町、御成町及綠町等5處公有零售市場,卻仍無固定的批發市場,台北市役所於1923年先利用永樂町市場內的空地,成立市營的蔬菜卸賣市場,另於西門町市場內一角設置魚卸賣市場,但該兩處受限於場地狹小,硬體設施缺乏,衛生條件不佳,台北市役所決定投入40萬圓經費,興建全新的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完工後委託給台北中央市場株式會社經營。

中央卸賣市場分為魚部、青物部、雜部、製冰及冷藏部,魚部於1929年9月1日由西門町市場搬到該處營業,業務項目包括批發鮮魚、熟魚、鹽干魚、介類等,每筆交易抽取8%市場使用費;青物部於1930年4月1日由永樂町市場搬進該處營業,批發蔬菜、果物、筍、菌類等,雜部是同年4月10日由青物部分出,賣蛋等其他非屬蔬果類的食物,青物部和雜部的市場使用費訂為5%;製冰及冷藏部則賣冰和出租冷凍庫,冰塊零售1貫賣5錢5釐,大量買的話1貫只要4錢,而冷凍庫的租金則是每坪每個月25圓。各位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中央卸賣市場沒有批發肉類,因為台北市役所在大龍峒町另外設有家畜市場。


▲ 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蔬果批發交易情況
 (圖片來源:臺北市中央卸賣市場要覽,1936年)


▲ 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魚類批發交易情況
 (圖片來源:臺北市中央卸賣市場要覽,1936年)

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面積廣達3,146坪,位於東北角的製冰室、機械室、冷藏庫、貯冰室和碎冰室共203坪5合4勺6才,為磚造建築,東側的魚糶場,也就是魚類拍賣所,面積205坪8合9勺2才,為鋼筋混凝土造,以上由田村作太郎的田村組承攬建造;市場南側及西側為成排的磚造2層樓倉庫,面積481.089坪,中央轉角處是食堂,兩端為便所和垃圾場,由池田好治的池田組承攬施工;市場北側為木造的事務所,面積為84.50坪,內部配置有客溜、應接室、廣間、食堂、小使室、宿直室、湯沸室、浴室、便所等,由杉村庄一的杉村組承攬興建;市場中央有木造蔬菜糶場3棟,面積共529.66坪,另緊接在魚糶場南邊的魚整理場也是木造建築,面積63坪3合5杓4才,蔬菜糶場和魚整理場由伊藤商會建造。

魚類等海鮮食物特別需要注意低溫保鮮,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於興建時即規劃有製冰及冷藏設備,由東京木下商會承攬裝設全套冷凍製冰機械設備,阿摩尼亞壓縮機從美國進口,冷卻力有48噸、60馬力,由知名製冰機製造廠 Howe Corporation 生產製造,Howe 公司是機械工程師 William Henry Howe 於1912年和3個兒子一起創立,專門製造製冰機設備,當時產品已外銷至世界各國。另外,中央卸賣市場設有冷藏庫共4間,內部溫度隨時保持在華氏15度,相當於攝氏零下9.44度,以確保魚貨新鮮;貯冰庫內溫度則是隨時保持在華氏25度,相當於攝氏零下3.89度,可隨時取用碎冰。


▲ 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東西向斷面、東側立面及南側立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2輯 第5號,1930年)


▲ 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平面配置圖,紅字為林小昇所標註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2輯 第5號,1930年)

台北市人口不斷成長,農漁產食品交易日漸熱絡,場地很快不夠用了,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於1936年在南側購買1,595坪的土地,用來擴建新的青物糶場和事務所,於隔年3月31日完工啟用,擴建後中央卸賣市場總面積達到4,751坪。1942年3月蔬果和魚業務分家,蔬果部分改委由台灣青果株式會社承辦,魚仍託給台北中央市場株式會社經營。


▲ 擴建後的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平面配置圖
 (圖片來源:臺北市中央卸賣市場要覽,1939年)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林小昇用紅色畫出中央卸賣市場的範圍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該處現在是西寧國宅、市場,以及萬華區運動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市中央卸賣市場改稱為台北市中央市場,台灣青果株式會社改制為中央青果公司,台北市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還是在此批發,原有的拍賣制度卻瓦解,價格開始混亂,農民慘遭剝削,貨款結算不清等問題層出不窮。1948年中央市場一部份被從中國敗退來的軍隊佔用,交易場地顯得擁擠不堪,農民甚至必須前一天下午先進市場佔位置,等待隔天凌晨的交易,因此常起爭端,擠不進去的就直接在周圍街道上交易,市場外的道路長期被攤販佔滿,交通受阻。除此之外,中央市場的製冰和冷凍設備也開始不夠用,魚類保鮮度大受影響。

1963年台北市政府為解決中央市場過於狹小不堪負荷,以及鄰近地區交通長期阻塞問題,看上了環河南路二段大理街底的土地8,503坪,打算遷建全新的中央市場,甚至計畫利用台糖小火車直接進入市場中運搬蔬菜,還找了建築師事務所畫好設計圖,計畫卻又擱置,建築師因此告上法院,判決台北市政府敗訴應賠償其損失。台北市政府於1968年底將中央市場的蔬菜批發移到淡水河五號水門外,原中央市場留給魚市使用,但該水門外是行水區,依法不能有建築物,果菜批發市場搬到堤防外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台北市政府另外在東園街興建新的批發市場,並配合成立台灣區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舊中央市場於1974年12月1日關閉,正式劃下句點。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在中央市場舊址規劃興建地下1層、地上16層的雙拼國宅大廈,由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該國宅大廈的地下室部分為停車場使用,部分作為市場,1樓至4樓為市場等商業使用,5至16層均為國民住宅使用,其每戶面積有12坪、16坪、20坪及24坪4種,於1976年12月發包施工,至1981年8月底完工,啟用後狀況百出,管線漏水、磁磚剝落、電梯損壞、鐵門鏽蝕,施工品質奇差,而且動線設計詭異,住戶多加上缺乏管理,因此跳樓輕生案件頻傳。


▲ 西寧國宅及西寧市場現況


延伸閱讀:家畜市場與屠場@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1943年台北市各保險業

查到1943年台北市各保險業的營業據點地址如下:

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榮町3丁目1番地
安田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表町1丁目17番地
片倉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灣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22番地
第百生命徵兵保險株式會社台灣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3番地
三井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部   台北市表町2丁目16番地
住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部   台北市本町4丁目5番地
大正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灣支社   台北市京町4丁目10番地
野村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大和町4丁目4番地
日產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社   台北市太平町1丁目3番地
千代田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台北支部  台北市明石町2丁目6番地
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本町3丁目3番地之3
明治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台北市表町2丁目9番地
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     台北市表町2丁11目番地
千代田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台灣支部  台北市明石町2丁目6番地
朝日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部 台北市樺山町51番地
東京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台北市表町2丁目6番地



▲ 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是由板橋林家的林熊光所創設
 (圖片來源:臺灣を代表するもの,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