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煉瓦俱樂部之五

老房子拆拆拆,我繼續撿撿撿。


▲ 好特別的三角R磚,在基隆市定國街拆除工地撿到的


▲ TR磚,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05巷拆除工地撿到的


▲ TR磚,在台北市西寧北路3巷拆除工地撿到的



延伸閱讀:煉瓦俱樂部@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煉瓦俱樂部之二@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煉瓦俱樂部之三@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煉瓦俱樂部之四@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位在台北市幸町177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八德路一段60號至78號,到後面臨沂街3巷的範圍。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創立於1919年9月15日,由清水重隆、瀨戶山熊吉發起,號召三洋牧場的小林丈夫、柊牧場的塚本喜三郎一起參加,又合併了台北市其他的乳牛牧場,包括森高砂牧場、薩摩牧場、しガらみ牧場、柵瀨牧場、高砂牧場、石川牧場、新高牧場等。該會社一開始不僅養殖乳牛來擠牛奶販售,也養豬,還在艋舺開設豆腐工場,利用製作豆腐剩下的豆粕來餵乳牛和豬。

日本時代初期冰箱還不普遍,牛奶保鮮不易,所以沒辦法放在商店販售,當時採用的方式和現代訂購羊奶一樣,牧場每天擠出的牛奶是用玻璃瓶裝,經過高溫蒸氣殺菌後,會有專人配送到家。由於台灣畜產株式會社是由好幾家牧場合併組成,各家牛奶瓶大小有差異,但訂價卻被統一了,隔年會社才趕緊從東京訂製新牛奶瓶;而且台北市的乳牛牧場形成獨佔事業後,少了競爭,新訂戶還要看附近有人訂順路送才接生意,牛奶愛送不送的,導致消費者頗有怨言。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一牧場大門,圓塔型筒倉是用來裝麥酒粕飼料
(圖片來源: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十周年誌,1930年)

台灣原本只有水牛和黃牛,乳牛都是自日本引進歐洲品種,但乳牛適合生長於溫帶,來到台灣難免水土不服,不容易養活。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很快的就結束養豬事業,豆腐工場也轉讓出去,分散在多處的乳牛牧場也逐漸整併,專心養牛。1920年8月台灣畜產株式會社收購了嘉義牧場,1925年1月又收購基隆真方牧場,事業版圖跨出了台北市。不過,最大股東柊牧場的塚本家族卻在1923年2月退出會社,恢復獨自經營柊牧場,讓台北市的牛乳業又回到競爭的狀態。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除了由日本購買種牛外,也投入不少資金在擴充牛舍及機器設備上,1926年1月率先在牛乳瓶使用王冠瓶蓋,也添購了動力洗瓶機,同年底改建磚造的第一號牛舍及產牛舍,並且安裝電動送風機和給水設備,11月6日落成當天下午4時,社長高橋豬之助在大稻埕東薈芳宴邀台北醫院長、殖產局農務課長,以及中央研究所、台北州、台北市等各當局和民間有力人士一同慶祝。1927年又新建磚造2層樓的第二號牛舍及牡牛舍,同樣也有電動送風以及給水設備,樓上可儲存飼料用的稻草十多萬斤和小麥糠千袋。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一號牛舍及產牛舍
(圖片來源: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十周年誌,1930年)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一號牛舍及產牛舍內部
(圖片來源: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十周年誌,1930年)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二號牛舍及牡牛舍,為2層樓磚造建築
(圖片來源: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十周年誌,1930年)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二號牛舍及牡牛舍內部
(圖片來源: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十周年誌,1930年)

冷藏設備較普及後,牛奶開始有在商店通路販售,除了鮮奶之外,台灣畜產株式會社還研發其他的乳製品,1930年夏天推出乳酸飲料「ハツビー」,剛推出時1瓶720cc賣1圓,比日本製的カルピス(可爾必斯)售價1圓50錢便宜超過三成,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後來雖然調高至1圓20錢,還是比較便宜。另外,牛奶的脂肪球約是人乳的3倍大,幼兒不易消化吸收,1933年台灣畜產株式會社購入壓力式均質機,用來細碎牛乳中的脂肪球,生產兒童牛乳,讓小孩兒也能安心喝。

1934年5月台灣畜產株式會社開始利用餘乳製造純鮮奶冰淇淋,在夏天很受歡迎,想買還要先預訂。1937年則是推出了優格,在報紙上大打廣告,宣稱吃了可以幫助消化,預防便秘、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還特別推出無糖優格,供糖尿病患者食用,台灣有錢人掀起一陣吃優格保健身體的風潮,台灣畜產株式會社趕緊向京都的島津製作所訂購大型電氣定溫器,便於穩定控制優格菌醱酵時的溫度,增加優格的產量。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一牧場運動場,欄杆為鋼筋混凝土製
(圖片來源: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十周年誌,1930年)

隨著台北人口成長,幸町第一牧場周圍已逐漸成為熱鬧市街,台灣畜產株式會社開始往市郊找尋牧場用地,1927年購入台北市朱厝崙154番地及鄰近土地共6,200坪,闢建為第二牧場,1930年興建磚造牛舍,以及牧夫宿舍1棟,位置大約在現在南京東路三段61至77號之間。1936年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遷建至朱厝崙,亦有向台灣畜產株式會社徵收部分第二牧場土地。1939又再購買七星郡內湖庄東新庄子的土地9.300坪,大約是現在南港路向陽路口一帶,預備將來遷移第一牧場。


▲ 台灣畜產株式會社位在台北市朱厝崙的第二牧場
(圖片來源:台北市大觀,1931年)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紅色框是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的範圍
 (圖片來源: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昔日台灣畜產株式會社第一牧場已成為電腦商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畜產株式會社變成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畜產分公司台北牧場,原第二牧場改為朱厝崙分場。1952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並將台灣紙業、水泥、工礦、農林等四大公營企業轉為民營,強制徵收大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配給地主股票,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將下轄各部門拆開分售,台北牧場在1955年7月售出,成立台北牧場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再被味全公司收購,隨後結束台北牧場事業,遷往桃園縣楊梅鎮,即現在的埔心牧場。


▲ 現在是八德路電腦商圈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中央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位在台北市幸町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中山南路5號。1906年台灣總督府仿效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西方各國殖民經驗,特別是參考美國於菲律賓殖民地設置科學試驗所,認為應該專門針對台灣特殊的環境、物種與礦產,整合原本散置於各機關底下的研究機構,以直屬總督府的層級,設置獨立的研究所,以便將科學技術運用於衛生醫療和農林工礦等產業發展,將台灣建設為與西方世界同等進步的殖民地。


▲ 中央研究所正面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 第8集,1915年)

中央研究所建築是由總督府營繕課設計,為文藝復興式建築,基地面積約7,586坪,建物坪數約3,419坪,平面呈ㄈ字型,自1907年開始,以5年的時間分階段陸續興建,工程由堀內商會承攬,預算為建築費50萬元再加上設備費5萬元。1909年一部份建築完成後,即由專賣局的檢定課為基底,加入殖產局、醫學校及各試驗所的研究人才和設備,於1909年4月1日正式成立中央研究所開始運作,最初名稱為「台灣總督府研究所」,首任所長由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兼任,剛成立時僅有化學部和衛生學部,化學部的研究範圍包括一般化學分析、農業化學、工業化學、電氣化學、物理化學等,衛生學部研究範圍包含細菌學、原生動物學、傳染病預防與治療、熱帶醫學、藥物學、毒物學等。

1916年12月中央研究所修正編制,除化學部和衛生學部之外,再增設釀造學部、動物學部和庶務部。1921年8月2日更整併納入農業試驗場、糖業試驗場、茶樹栽培試驗場、園藝試驗場、種畜場、林業試驗場等研究機構,更名為「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首任所長由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兼任,並且擴大組織編制為農業部、林業部、工業部、衛生部及庶務課,其中農業部位在台北市富田町329番地原農業試驗場,林業部位在台北市南門町6丁目2番地原林業試驗場,只有工業部、衛生部和庶務課在台北市幸町原總督府研究所內。到了1932年3月22日,糖業試驗所又從中央研究所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機關。


▲ 由台北醫院屋頂望向中央研究所
(圖片來源:最近の台灣:始政三十年記念,1925年)

中央研究所農業部下分為種藝科、農藝化學科、植物病理科、應用動物科及畜產科,除此之外,還有士林園藝試驗支所、平鎮茶葉試驗支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嘉義農業試驗支所、恆春種畜支所、嘉義種畜支所、大埔種畜支所等與農業部相關的支所;與林業部相關的支所有中埔林業試驗支所、恆春林業試驗支所;工業部下分為有機工業化學科、無機工業化學科、電氣化學科、醱酵工業科;與衛生部相關的支所有台中藥品試驗支所、台南藥品試驗支所。中央研究所各部每年都會將其研究成果,整理出版為研究報告。


▲ 裕仁皇太子視察中央研究所後乘車離開
(圖片來源:行啟記念寫真帖,1923年)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台灣總督府於1939年4月28日撤廢中央研究所,將原本的農業、林業、工業及衛生4部,再分別改制為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工業研究所及熱帶醫學研究所。工業研究所和熱帶醫學研究所繼續使用台北市幸町原中央研究所廳舍,熱帶醫學研究所改隸屬於台北帝國大學之下,所長由台北帝國大學總長三田定則兼任,分為熱帶病學科、熱帶衛生學科、細菌血清學科、化學科和庶務課,除了原本台中、台南支所外,還增設了士林支所,士林支所專供細菌學的預防治療研究、調查與試驗,製造血清及疫苗。工業研究所所長為池田鐵作,該所下分為有機工業化學部、無機工業化學部、醱酵工業部、化學分析部和總務課,1939年工業研究所另外買了台北市大安十二甲的土地,規劃興建新廳舍後遷出,但僅完成二號館1棟,其餘建築因戰爭影響未能繼續興建。

農業試驗所在台北市富田町,下分為育種農藝科、農藝化學科、病理昆蟲科、畜產科、園藝科及總務課,另設有士林園藝試驗支所、平鎮茶葉試驗支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嘉義農業試驗支所、嘉義畜產試驗支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支所、恆春畜產試驗支所、台東熱帶農業試驗支所。林業試驗所在台北市南門町,首任所長為關文彥,該所下分為殖育科、施業科、利用科和庶務課,支所除了原本中埔支所和恆春支所之外,又增加了位在台中州新高郡魚池庄的蓮華池支所,以及位在台東廳台東郡太麻里的マリブル(麻里烏社)支所。


▲ 1945年拍攝的空照圖,中央研究所北側屋頂被美軍炸壞
 (圖片來源: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中央研究院原址現在是教育部,以及中央聯合辦公大樓等機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原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廳舍建築於美軍空襲台北時受到損害,北側屋頂燒毀,建築物繼續供工業研究所使用,並且更名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工業研究所,當時工業研究所管理的建築物仍包括幸町本所和大安新廳舍2處,首任所長為陳華洲,他在後來的白色恐怖時代,因武漢大旅社案被整死在看守所,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改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工業研究所也隨著改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工業試驗所,一直到1958年被裁撤,其研究試驗部門之設備與技術人員併入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檢驗業務及人員設備則與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檢驗局合併為台灣省檢驗局。

國民政府於1949年敗逃到台灣,教育部無處辦公,先是借用台灣大學地質系館3樓,1954年嫌空間不足,改借用中山南路上台灣大學醫學系的校舍,即日本時代赤十字病院建築,工業試驗所裁撤後,教育部又把腦筋動到原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建築上,1968年拆掉本館正面,以台灣大學藥學大樓的名義,委由王大閎設計,改建為5層樓的辦公廳舍。至於本館南、北兩側的部分,則是到了1985年才拆除,1988年8月動工改建為2棟地上18層樓、地下4層的中央機關聯合辦公大樓,至1992年落成啟用。


▲ 教育部是拆除原本中央研究院正面改建



延伸閱讀:工業研究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再探工業研究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農業試驗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植物米穀檢查所

植物米穀檢查所是植物檢查所與米穀檢查所的合同廳舍,也就是這兩個機關的聯合辦公廳,位於台北市樺山町113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八德路一段49號。植物米穀檢查所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2層樓建築,於1936年12月6日動工興建,隔年8月3日竣工,建築平面呈V字形,1樓配置有所長室、圖書室、庶務係室、檢查係室、尋問室、出張所事務室、鑑定準備室、實驗室,以及洗面所、男女便所、浴室等服務設施。2樓則有會議室、標本室、病菌培養室、病理實驗室、昆蟲實驗室等各式實驗室。


▲ 植物米穀檢查所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2號,1938年)


▲ 植物米穀檢查所大門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2號,1938年)


▲ 植物米穀檢查所1樓廣間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2號,1938年)


▲ 植物米穀檢查所2樓植物病理實驗室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2號,1938年)


▲ 植物米穀檢查所1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2號,1938年)


▲ 植物檢查所米穀檢查所合同廳舍2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2號,1938年)

台灣總督府在1912年6月14日訂定台灣米穀檢查規則,針對出口的稻米做品質檢查,米穀檢查所隸屬於總督府殖產局,在全台各地設有出張所,米穀檢查所成立時並沒有獨立廳舍,一直是在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內辦公,但其需要稻穀收成後乾糙等品質改善研究設備的空間,擠在辦公室內十分不方便;至於植物檢查所也是隸屬於殖產局,台灣總督府於1921年4月15日公布台灣輸出入植物取締規則,針對輸出、輸入的植物,特別是水果等農作物,進行有害菌類和蟲類的檢查,植物檢查所最初設在台北市新富町5丁目128番地,另外在基隆、新竹、員林、高雄設有分所。

植物檢查所台北本所廳舍過於狹隘,想要另覓地蓋新廳舍,正好米穀檢查所也爭取要有較大的獨立廳舍空間,1935年總督府財務局找了樺山町原本獸疫血清製造所舊址的官有地,再買下左右兩側民地,提供植物檢查所及米穀檢查所興建合同廳舍,連同米穀檢查所台北出張所一起遷入,於1938年4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除廳舍之外,基地內還闢建有作業室、檢查場、倉庫、荷造場、燻蒸室、藥品倉庫、燒却竈、硝子室、車庫等附屬設施。


▲ 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物配置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纂 昭和11年度官有財產類編)


▲ 1945年美軍繪製的地圖,林小昇用紅色標出植物米穀檢查所位置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與上圖作對照

二次世界大戰後,植物米穀檢查所被空軍佔用,成為台北市空軍新生社,即供軍官娛樂之場所,新生社經營的餐廳、舞廳等,是當時黨政軍高官以及社交名流飲宴聚會的熱門地點。後來台北市空軍新生社搬到仁愛路,便將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物拆除,1976年土地售予勞工保險局,原本勞保局要用來興建大型醫院,可是蓋醫院的計畫卻因故夭折,土地即一直閒置。1999年台灣發生嚴重的921大地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照顧地震受災區農民生計,從2001年起,利用該空地舉辦農特產品展售會,並命名為台北希望廣場,成為全台各農會週末在台北市展售農產品的場地。


▲ 希望廣場彩繪柱子是植物米穀檢查所大門的殘跡

當時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物也不是完全被拆個精光,希望廣場還留有原本建築物大門口的階梯、4根柱子和部分牆壁。2015年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把腦筋動到這塊土地上,不再續租給希望廣場,而將其交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以設定地上權方式招商開發,因為該基地已被劃為資訊產業專用區,依規定未來取得土地的業者興建大樓,一半以上的樓地板面積必須供作資訊產業運用。台北希望廣場假日農市在2015年5月24日結束營業,土地被收回並且整地移平,最後的殘跡也一併被敲除了。


▲ 被敲掉的大門柱子底部,裸露出日本時代的鋼筋



延伸閱讀:肥料檢查所@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要對得起自己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2015年度CPBL選秀會

今年選秀人數大爆炸,有93人參選,共46人獲選,包括從米國回來的老將10人,高中應屆畢業生也有14人。第一順位的義大犀牛選到大咖林哲瑄和倪福德,統一獅選了現任的國家隊左右護法林子崴和宋家豪,中信兄弟選內野手蔣智賢和潘志芳取代雙洋砲,Lamigo則是選了很多年輕的小朋友。

    義大犀 統一獅 中信象 拉米狗
第01輪 林哲瑄 林子崴 蔣智賢 王柏融
第02輪 倪福德 宋家豪 潘志芳 林承飛
第03輪 黃亦志 鄭鎧文 彭識穎 葉文淇
第04輪 于孟雄 林志賢 張凱倫 游宗儒
第05輪 羅華韋 蔡奕玄 蘇緯達 王俊羽
第06輪 林振賢 郭力瑋 潘韋辰 王躍霖
第07輪 林威廷 郭阜林 林明杰 朱育賢
第08輪 羅國麟 郭恆孝 周 磊 陳敏賜
第09輪 彭世杰 江亮緯 歐耀宗 張明翔
第10輪 石翔宇 莊駿凱 曾陶鎔 王詮宏
第11輪 陳泓亦     劉軒荅 嚴宏鈞
第12輪         甘少康
第13輪         王威晨
第14輪         許皓傑



▲ 旅美歸國的選秀狀元林哲瑄



延伸閱讀:2011年度CPBL選秀會@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2年度CPBL選秀會@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3年度CPBL選秀會@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4年度CPBL選秀會@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4年度CPBL季中選秀會@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台北大空襲

台北大空襲距今滿70年了。

1945年5月31日台北市遭遇史上最嚴重空襲,美國第5航空隊由菲律賓出動上百架B-24轟炸機,當天上午10點到下午1點之間,共投下千枚炸彈對台北狂轟濫炸,造成大量房屋毀壞或起火燃燒,市區滿目瘡痍,人員死傷極為慘重,以下這些建築物都是在台北大空襲時被炸毀的。


▲ 鐵道ホテル
(圖片來源:台灣鐵道旅行案內,1935年)


▲ 民政長官邸
(圖片來源:台灣大觀,1912年)


▲ 總督府圖書館
(圖片來源:台灣大觀,1912年)


▲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圖片來源: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業現況,1935年)


▲ 淡水戲館
(圖片來源:台灣大觀,1912年)


▲ 大稻埕天主堂和道明會館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 第2卷 第1集,1915年)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招財進寶



恭喜發財 新年快樂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

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位在台北城南門內,就在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對面,校舍落成於1913年,創校當時的校名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是為培養台灣人擔任公學校教師而成立,在校內原本就設有附屬公學校,隨著來台灣的日本人漸多,也開始招收日本人就讀,培養擔任小學校教師,便於國語學校對面原台北監獄舊址空地,興建附屬小學校。日本的學制是4月1日開學,所以1913年4月1日是開校日,首批使用新校舍的學生有430名,包括一年級新生80名,以及由其他小學校轉學而來二年級以上學生350名。


▲ 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本館正面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統計要覽,1915年)

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校舍為口字形配置,校舍中央為運動場,正面的本館為2層樓磚造建築,1樓有職員室、事物室、當直室、應接室、參觀者應接室、機械標本室和圖書室等,2樓則為講堂、唱歌室和研究室,其他校舍建築包括普通教室11間、作法室、家事室、手工室,還有一棟雨天體操場。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本館外觀非常漂亮,如果要票選日本時代最好看的學校建築,林小昇一定投它一票。


▲ 由南門望向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
 (圖片來源:台灣學事要覽,1916年)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紅色框是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的範圍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Google Earth 衛星圖,老校舍建築已全部改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該校改制為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簡稱女師附小,因為是師範學校的附屬小學,所以隨著師範學校改制而多次更名,歷經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小學、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國民小學、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國民小學、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等校名,現在的名稱是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大門外觀現況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戰前台北市防空設施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了防止美軍轟炸,台灣各大城市與軍事據點都構築了許多防空設施,當時台北市的防空設施大多分佈在市區的邊緣,以及飛行場周圍。1944年美軍曾在提供轟炸機飛行員情報的台北市航照上,標示出 A/A(高射砲陣地)與 S/L(探照燈陣地)的位置,在此以編號01至16的紅色點表示;另外編號17至29的藍色點,是林小昇尋找其他也可能為防空設施的地方。



以下1945年美軍航空照片,均截取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編號01,美軍標示為S/L,位於大龍峒公學校北側


▲ 編號02,美軍標示為A/A or S/L,現在是憲兵指揮部


▲ 編號03,美軍標示為A/A,現在吉林路329巷、343巷間


▲ 編號04,美軍標示為A/A,在飛行場跑道西南方


▲ 編號05,美軍標示為S/L,在飛行場跑道東北方


▲ 編號06,美軍標示為A/A,位於飛行場南側


▲ 編號07,美軍標示為A/A,現在慶城街敦化北路口


▲ 編號08,美軍標示為A/A,位於第三高等女學校西側


▲ 編號09,美軍標示為S/L,現在建國南路忠孝東路口


▲ 編號10,美軍標示為A/A,現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對面


▲ 編號11,美軍標示為A/A,位於步兵第一聯隊內


▲ 編號12,美軍標示為A/A,位於山砲隊內


▲ 編號13,美軍標示為A/A,位於高等法院頂樓


▲ 編號14,美軍標示為A/A,位於昭和橋頭


▲ 編號15,美軍標示為S/L,現在萬大路果菜批發市場對面


▲ 編號16,美軍標示為A/A,位於川端公園內


▲ 編號17,台北帝國大學運動場,看起來像是A/A


▲ 編號18,台北高等學校運動場,看起來像是A/A


▲ 編號19,看起來像A/A,現在是興安國宅


▲ 編號20,看起來像A/A,在台北航空ホテル西南側


▲ 編號21,可能是A/A,在飛行場跑道西北方


▲ 編號22,可能是A/A,在飛行場跑道東方


▲ 編號23,可能是A/A,現在是撫遠公園


▲ 編號24,是個吊鐘形狀防空碉堡,在現在新中街52巷


▲ 編號25,也是吊鐘形狀防空碉堡,在光復北路


▲ 編號26,是A/A,現在是彩虹河濱公園


▲ 編號27,這個不是在台北市,在三重埔,現在是空軍三重一村


▲ 編號28,也是在三重埔,像是A/A,現在大同南路環河南路口


▲ 編號29,同樣是三重埔,像是S/L,現在國道1號旁溪尾街


延伸閱讀:日治時期台北地區防空砲台@TAIWANAIRBLOG
     日治時期高射砲陣地照片@TAIWANAIRBLOG
     空軍三重一村原日軍高射砲陣地跡調查@飛行場の測候所
     三重一村日軍高射砲陣地姊妹作@伊通公園@飛行場の測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