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位於台北市宮前町409番地,就在堀川旁,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林森北路399巷40弄5、7號,新生高架道路旁。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的前身是1920年5月創立的台灣製酒株式會社,主要為釀造米酒,會社資本額30萬圓,社長是楊仲佐,股東有楊潤波、莊輝玉和郭烏隆等人。台灣總督府於1922年7月1日實施酒類專賣制度,收購台灣製酒株式會社和鄰近的土地,擴大規模成為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
▲ 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配置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 林小昇改繪上圖,並旋轉將北方朝上
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生產白粬及米酒,白粬是傳統製造米酒的發酵菌來源,是用玄米、藥種、米糠等揉成圓餅狀,讓麴餅中自然繁殖出根黴菌,再混入酵母菌,製作米酒的時,先將白米蒸煮成熟飯,拌入白粬,讓米飯中的澱粉水解、醣化後,再醱酵為酒精,最後經蒸餾而成米酒,如此的製米酒方法稱為白粬法,或稱為在來法。
▲ 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製作白粬工作情形
(圖片來源:臺灣酒專賣史上卷,1941年)
後來米酒需求量越來越大,宮前分工場乾脆專門製造白粬,供應給台北酒工場製造米酒之用。由於是在開放式的環境中製作白粬,麴餅裏的菌種混亂,控制不好很容易就發酸變質,考量分散風險,專賣局另外還委託給位在台北市堀江町39番地的合資會社特許白粬製造所,和位在台北市建成町4丁目1番地藤川類藏開設的台灣製粬所製造白粬,但宮前分工場的白粬供應量還是佔了五成以上。
中央研究所的神谷俊一技師於1928年1月赴佛領印度支那考察,實際見識アミロ法(Amylo Process)製造米酒的技術,回台後先在樹林酒工場幾經實驗,1931年4月9日於宜蘭酒工場量產成功後,逐步推廣至專賣局各酒工場。アミロ法是分離出醱酵能力最佳之絲狀菌,採用密閉槽大量繁殖,避免其他雜菌進入,製造過程亦全程密閉並以機械化生產,不僅產量大增,而且品質穩定,傳統的白粬法因而遭到淘汰,專門生產白粬的宮前分工場於1934年3月底廢止,停止運作。
台灣總督府為了慶祝始政40週年,於1935年10月10日起至11月28日一連50天,在台北市盛大舉辦台灣博覽會,各界都盡全力配合支援,專賣局也將閒置中的宮前分工場,裝潢成為休養所,提供自外地來的參觀者、參與表演者及工作人員住宿之用。台灣博覽會結束後,宮前工場則成為台北酒工場的倉庫,而台北煙草工場的倉庫儲存空間不夠,原料也堆放到宮前工場來。1941年專賣局利用宮前工場北側閒置空間,改為造林樟木集約製腦中間工業試驗所,南側則是由倉庫改建為技術工養成所。
▲ 宮前工場後期改為造林樟木集約製腦中間工業試驗所,以及技術工養成所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宮前工場的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宮前工場的位置是公賣局宿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宮前工場先是由倉庫變為宿舍,後來菸酒公賣局乾脆拆掉舊廠房,在這塊基地上蓋起好幾棟4層樓房,為該局員工眷舍,一直到2002年7月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要求該處眷舍住戶搬出,土地及建物產權移交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之後又因眷舍有部分被佔用的問題未解決,以致荒廢數年,到了2010年建築物全部拆除,目前開闢為停車場。
▲ 昔日的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現在闢為停車場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台北煙草工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位於台北市上奎府町4丁目1番地,其南側為台北驛,東側為淡水線鐵道,在長途交通多依賴火車的年代,煙草工場設置於鐵道邊,對於菸葉原料和香菸成品運輸均非常便利。
煙草產品可分為刻煙草、葉捲煙草和兩切紙捲煙草3類,刻煙草即是菸草絲,要用煙斗來抽,台北煙草工場生產的刻煙草有牡丹、白菊、水仙、玉蘭等品牌;葉捲煙草是為了配合理蕃政策,用低廉的價格供應給原住民,以收買人心,台北煙草工場生產的葉捲煙草有新高、次高、能高等品牌,然而葉捲煙草需要靠手工捲菸,品質較難控制;兩切紙捲煙草就是現代常見的香菸形式,可以機械化大量生產,品質穩定,台北煙草工場生產的兩切紙捲煙草有荒鷲、隼、曙、七星等品牌。
▲ 台北煙草工場位於台北車站旁,交通極為便利
(圖片來源:臺灣統計要覽,1914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10年開始籌畫興建台北煙草工場,同年5月徵收台北廳大加蚋堡下奎府聚街土地3,457坪,9月動工興建事務所、刻工場、倉庫及其他附屬建物,建物合計901坪,1911年6月各建築物竣工之後,開始裝設工場內機械及電力設施,台北煙草工場於1912年4月1日正式開工生產製造香菸。
台北煙草工場於1918年3月在工場內西北隅新建刻煙草調理工場,為2層樓磚造建築,面積有200坪。1921年買下工場東側鄰接土地約1,700坪,用來建造510坪的原料倉庫,隔年再增建231坪,又興建了物品倉庫和修理工場,以及2層樓磚造的職工食堂。1922年新建3層樓磚造刻煙草工場,面積有143坪,且又於東側的原料倉庫增建432坪。1923年將食堂的1樓重新隔間裝潢,修改為洗面所、洗體室、浴場、讀書室、炊爨室和更衣室等,提供員工福利使用。
台北煙草工場於1927年改建磚造3層樓事務所,面積為435坪。1927年另外買下位於工場西側,原本租用的民有倉庫土地1,372坪,隔年再買下同樣位於西側鄰近的土地和建物,1929年將整個工場西側一併改建為2層樓的原料倉庫,貯藏能力倍增。至此台北煙草工場整個規模已大致完成,總計工場擁有土地8,816坪,建築物建地5,802坪,樓地板面積共10,378坪。
▲ 台北煙草工場大門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煙草工場刻菸草包裝情形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煙草工場捲菸草包裝情形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因兩切紙捲煙草需求量大增,台北煙草工場空間已不敷擴建新廠,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36年開始籌畫在松山興建全新的煙草工場,隔年開始興建,至1939年10月27日落成啟用,兩切紙捲煙草的業務移轉至松山煙草工場,至隔年2月移轉完成,台北煙草工場僅剩下生產刻煙草和葉捲煙草。
▲ 台北煙草工場建物配置圖,由林小昇改繪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台北煙草工場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看出原建物僅剩下最西邊的一排原料倉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45年11月14日接收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改稱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廠。1936年12月26日台灣省專賣局成立煙草有限公司籌備處,隔年1月1日起改稱台灣省專賣局煙草有限公司台北煙草工廠,但隨後政策又改變,1937年6月30日煙草有限公司撤銷,7月1日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煙草工廠配合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菸廠,也從這一天開始,「煙」字改寫為「菸」。
台北菸廠於1966年7月開始搬遷至台北縣新店市安坑地區,至隔年完全遷走,土地及廠房空置。恰巧1968年將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急需擴增國民中學的數量,1968年5月台北市政府於台北菸廠原址設立建成國民中學,利用原本台北菸廠的廠房和倉庫,臨時以木板隔成教室或辦公室來使用,教學環境極差。一直到1973年開始逐步拆掉台北菸廠舊廠房和倉庫,同年6月動工興建新校舍,1975年落成。
台北市政府於1993年9月通過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案,將建成國中校地改劃為交通用地,因編號第九,簡稱交九用地,規劃設置長途客運轉運站,建成國中一度面臨廢校的局面,經校方聯合師生、家長和校友抗爭後,改為遷校至台北市政府舊址,即原本的建成小學校。建成國中於2000年1月搬遷至新校區後,拆除原學校建築。採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興建複合式大樓,內設有長途客運轉運站、百貨公司、電影院、旅館、辦公室、住宅等,自2005年動工興建,已於2009年8月19日啟用。
▲ 台北煙草工場目前是台北轉運站和京站時尚廣場
目前台北煙草工場僅存的建築為西側的原料倉庫,該倉庫於戰後改為公路局台北北站,原本2排倉庫,靠內側1排改為售票及乘車月台,靠外側1排拆除以供客運車上、下乘客的駐車空間。一直到2001年7月1日台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釋出全部客運路線,拍賣所擁有各地客運場站土地,當然也包括台北北站。北站的土地經過多次拍賣都流標,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6年2月20日將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登錄為歷史建物,原本外界認為會阻礙該土地拍賣,沒料到於2007年4月21日第22次拍賣時,以53億3,799萬元的高價賣出。該基地目前尚未開發,暫時為停車場使用。
▲ 僅存的一排原料倉庫,曾經充作台汽北站,現在是停車場
▲ 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北側現況
▲ 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內部,尚留有台汽北站時期的路線招牌
煙草產品可分為刻煙草、葉捲煙草和兩切紙捲煙草3類,刻煙草即是菸草絲,要用煙斗來抽,台北煙草工場生產的刻煙草有牡丹、白菊、水仙、玉蘭等品牌;葉捲煙草是為了配合理蕃政策,用低廉的價格供應給原住民,以收買人心,台北煙草工場生產的葉捲煙草有新高、次高、能高等品牌,然而葉捲煙草需要靠手工捲菸,品質較難控制;兩切紙捲煙草就是現代常見的香菸形式,可以機械化大量生產,品質穩定,台北煙草工場生產的兩切紙捲煙草有荒鷲、隼、曙、七星等品牌。
▲ 台北煙草工場位於台北車站旁,交通極為便利
(圖片來源:臺灣統計要覽,1914年)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10年開始籌畫興建台北煙草工場,同年5月徵收台北廳大加蚋堡下奎府聚街土地3,457坪,9月動工興建事務所、刻工場、倉庫及其他附屬建物,建物合計901坪,1911年6月各建築物竣工之後,開始裝設工場內機械及電力設施,台北煙草工場於1912年4月1日正式開工生產製造香菸。
台北煙草工場於1918年3月在工場內西北隅新建刻煙草調理工場,為2層樓磚造建築,面積有200坪。1921年買下工場東側鄰接土地約1,700坪,用來建造510坪的原料倉庫,隔年再增建231坪,又興建了物品倉庫和修理工場,以及2層樓磚造的職工食堂。1922年新建3層樓磚造刻煙草工場,面積有143坪,且又於東側的原料倉庫增建432坪。1923年將食堂的1樓重新隔間裝潢,修改為洗面所、洗體室、浴場、讀書室、炊爨室和更衣室等,提供員工福利使用。
台北煙草工場於1927年改建磚造3層樓事務所,面積為435坪。1927年另外買下位於工場西側,原本租用的民有倉庫土地1,372坪,隔年再買下同樣位於西側鄰近的土地和建物,1929年將整個工場西側一併改建為2層樓的原料倉庫,貯藏能力倍增。至此台北煙草工場整個規模已大致完成,總計工場擁有土地8,816坪,建築物建地5,802坪,樓地板面積共10,378坪。
▲ 台北煙草工場大門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煙草工場刻菸草包裝情形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 台北煙草工場捲菸草包裝情形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因兩切紙捲煙草需求量大增,台北煙草工場空間已不敷擴建新廠,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36年開始籌畫在松山興建全新的煙草工場,隔年開始興建,至1939年10月27日落成啟用,兩切紙捲煙草的業務移轉至松山煙草工場,至隔年2月移轉完成,台北煙草工場僅剩下生產刻煙草和葉捲煙草。
▲ 台北煙草工場建物配置圖,由林小昇改繪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台北煙草工場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看出原建物僅剩下最西邊的一排原料倉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45年11月14日接收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改稱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廠。1936年12月26日台灣省專賣局成立煙草有限公司籌備處,隔年1月1日起改稱台灣省專賣局煙草有限公司台北煙草工廠,但隨後政策又改變,1937年6月30日煙草有限公司撤銷,7月1日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煙草工廠配合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菸廠,也從這一天開始,「煙」字改寫為「菸」。
台北菸廠於1966年7月開始搬遷至台北縣新店市安坑地區,至隔年完全遷走,土地及廠房空置。恰巧1968年將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急需擴增國民中學的數量,1968年5月台北市政府於台北菸廠原址設立建成國民中學,利用原本台北菸廠的廠房和倉庫,臨時以木板隔成教室或辦公室來使用,教學環境極差。一直到1973年開始逐步拆掉台北菸廠舊廠房和倉庫,同年6月動工興建新校舍,1975年落成。
台北市政府於1993年9月通過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案,將建成國中校地改劃為交通用地,因編號第九,簡稱交九用地,規劃設置長途客運轉運站,建成國中一度面臨廢校的局面,經校方聯合師生、家長和校友抗爭後,改為遷校至台北市政府舊址,即原本的建成小學校。建成國中於2000年1月搬遷至新校區後,拆除原學校建築。採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興建複合式大樓,內設有長途客運轉運站、百貨公司、電影院、旅館、辦公室、住宅等,自2005年動工興建,已於2009年8月19日啟用。
▲ 台北煙草工場目前是台北轉運站和京站時尚廣場
目前台北煙草工場僅存的建築為西側的原料倉庫,該倉庫於戰後改為公路局台北北站,原本2排倉庫,靠內側1排改為售票及乘車月台,靠外側1排拆除以供客運車上、下乘客的駐車空間。一直到2001年7月1日台灣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釋出全部客運路線,拍賣所擁有各地客運場站土地,當然也包括台北北站。北站的土地經過多次拍賣都流標,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6年2月20日將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登錄為歷史建物,原本外界認為會阻礙該土地拍賣,沒料到於2007年4月21日第22次拍賣時,以53億3,799萬元的高價賣出。該基地目前尚未開發,暫時為停車場使用。
▲ 僅存的一排原料倉庫,曾經充作台汽北站,現在是停車場
▲ 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北側現況
▲ 台北煙草工場原料倉庫內部,尚留有台汽北站時期的路線招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位於台北市表町2丁目16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是由當時著名的渡邊節建築事務所承攬設計及監造,於1936年8月1日開工,1937年10月31日竣工,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3層樓建築,屋身屬簡捷的現代式樣,卻有著日本傳統式的屋簷和塔屋屋頂。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原本的模樣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渡邊節生於1884年,自東京帝大建築科畢業後,曾到韓國度支部建築所擔任技師,參與釜山稅關廳舍設計,28歲時回到日本,任職於鐵道院西部鐵道管理局,負責京都驛的新建工程。1916年渡邊節辭去公職,在大阪自行開設建築事務所,知名的設計作品有日本勸業銀行本店、日本興業銀行本店、綿業會館、神戶證券交易所、大阪商船神戶支店、大阪ビルヂング本店等。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正面立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斷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1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2、3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地下室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成立於1884年,是日本知名的大型商船公司,1896年即受命行駛基隆經沖繩到神戶的航線,由台灣總督府補助,亦有自由航線,在當時定期行駛於台日兩地的客貨運航線有基隆神戶線、高雄橫濱線和基隆那霸線。電影海角七號中,1945年負責將日本人引揚輸送任務的高砂丸,就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船,高砂丸於1937年首航行駛基隆到神戶的航路,是當時最新、最大也最快的客輪。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與上圖對照今昔的變化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台灣省政府接收各船公司的產業,成立省營的台灣航業公司,股東有招商局、台灣省政府和台灣銀行,公司就設在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並改名為台航大樓。台灣航業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為籌措資金只好便賣房產,1958年該公司用台航大樓與台灣省公路局交換較小的辦公室,條件是公路局需再補貼800萬元給台灣航業公司。公路局進駐後再改名為公路大樓,1樓是監理處、文書、總務部門辦公室及圖書室、會議室,2樓作為橫貫公路工程處和養路處辦公室,3樓則是業務處、秘書室和局長辦公室等。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後來被台航公司接收,改稱為台航大樓
(圖片來源:LIFE)
1968年公路局在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順便將原本的舊大樓增建為4樓,經過外牆拉皮並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現在這幅模樣。於公路局的東側,原有一地下道與大樓共構,可通往台北車站方向,直到1992年8月15日配合台北捷運南港線施工而封閉停止使用,現在還可以看出原地下道出口處的牆面磁磚顏色不同。台灣省公路局配合廢省於1999年7月1日改隸屬交通部,再於2002年1月30日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目前該局另已於東園街興建新大樓,搬遷之後原有房舍可能會被拆除。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不但長高為4層樓,而且變成這副模樣
▲ 目前是交通部公路總局在使用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騎樓現況
林小昇最近工作比較忙,新的主題都沒時間好好研究,只好拿舊文章來頂著先。這一篇是由2年前的舊文改寫而成,原寫於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林小昇之福爾摩沙研究社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原本的模樣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渡邊節生於1884年,自東京帝大建築科畢業後,曾到韓國度支部建築所擔任技師,參與釜山稅關廳舍設計,28歲時回到日本,任職於鐵道院西部鐵道管理局,負責京都驛的新建工程。1916年渡邊節辭去公職,在大阪自行開設建築事務所,知名的設計作品有日本勸業銀行本店、日本興業銀行本店、綿業會館、神戶證券交易所、大阪商船神戶支店、大阪ビルヂング本店等。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正面立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斷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1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2、3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地下室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10輯 第4號,1938年)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成立於1884年,是日本知名的大型商船公司,1896年即受命行駛基隆經沖繩到神戶的航線,由台灣總督府補助,亦有自由航線,在當時定期行駛於台日兩地的客貨運航線有基隆神戶線、高雄橫濱線和基隆那霸線。電影海角七號中,1945年負責將日本人引揚輸送任務的高砂丸,就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船,高砂丸於1937年首航行駛基隆到神戶的航路,是當時最新、最大也最快的客輪。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與上圖對照今昔的變化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台灣省政府接收各船公司的產業,成立省營的台灣航業公司,股東有招商局、台灣省政府和台灣銀行,公司就設在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並改名為台航大樓。台灣航業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為籌措資金只好便賣房產,1958年該公司用台航大樓與台灣省公路局交換較小的辦公室,條件是公路局需再補貼800萬元給台灣航業公司。公路局進駐後再改名為公路大樓,1樓是監理處、文書、總務部門辦公室及圖書室、會議室,2樓作為橫貫公路工程處和養路處辦公室,3樓則是業務處、秘書室和局長辦公室等。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後來被台航公司接收,改稱為台航大樓
(圖片來源:LIFE)
1968年公路局在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順便將原本的舊大樓增建為4樓,經過外牆拉皮並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現在這幅模樣。於公路局的東側,原有一地下道與大樓共構,可通往台北車站方向,直到1992年8月15日配合台北捷運南港線施工而封閉停止使用,現在還可以看出原地下道出口處的牆面磁磚顏色不同。台灣省公路局配合廢省於1999年7月1日改隸屬交通部,再於2002年1月30日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目前該局另已於東園街興建新大樓,搬遷之後原有房舍可能會被拆除。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不但長高為4層樓,而且變成這副模樣
▲ 目前是交通部公路總局在使用
▲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騎樓現況
林小昇最近工作比較忙,新的主題都沒時間好好研究,只好拿舊文章來頂著先。這一篇是由2年前的舊文改寫而成,原寫於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林小昇之福爾摩沙研究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