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西門町市場

台北市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位於台北市西門町1丁目1番地,原名為新起街市場,其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近藤十郎與建築家松ヶ崎萬長設計,於1908年4月動工興建,同年11月10日竣工(另一說是12月17日)。市場建築為十字形的本館和八角形的八角堂相連接,本館為1層樓紅磚造,屋頂為木構架上覆黑瓦,內有店鋪69間,主要販售鮮魚、牛肉、豚肉、雞肉、蔬菜、果物等;而八角堂則為2層樓建築,外牆為紅磚搭配白橫條飾帶,內部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屋頂由16組鋼桁架組成傘狀構架,八角堂1樓有8間店鋪,販售洋雜貨、文房具、玩具等,2樓則是遊技場。

1920年10月更改地方制度,新起街市場的管理權由原本的台北廳移給台北市,1921年4月1日更名為西門町市場。西門町市場首創設有面積達5.5坪的公用冷藏庫,裝置美國製3噸的製冰冷藏機1台,供市場內生鮮食品冷藏保鮮之用。有別於其他環境髒亂的傳統露天市場,寬敞整齊、衛生清潔、設備新穎的西門町市場開幕後,吸引台北各地的消費者上門,本館和八角堂的攤位很快就滿了,1928年6月又在市場基地內東南側的空地增建外店鋪,於同年11月竣工,新增日用雜貨賣店共35間。此外,市場內空地尚有露店於夜間營業,為當時台北市內唯一夜間尚有營業的市場。


▲ 西門町市場原名為新起街市場,建於1908年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1916年)


▲ 配合地方制度變更,於1931年4月1日更名為西門町市場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西門町市場的設計者近藤十郎生於1877年4月5日,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學科,1906年來台灣擔任總督府技師,在台灣設計的建築作品除西門町市場外,尚有彩票局(後改為圖書館)、國語學校(後改為台北第一師範學校)、醫學校(後改為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日日新報社、南門小學校、基隆海港檢疫所、中學校(後改為台北第一中學校)、中央研究所、基隆郵便局、台北醫院等,近藤十郎於1920年升任總督府營繕課長,也曾兼任私立成淵學校的校長,1924年辭去官職,回到東京開設建築事務所,在日本設計的建築作品有東京同愛紀念病院等。

而另一位設計者松ヶ崎萬長則有傳奇性的身世,其生於1858年11月18日,據說是日本孝明天皇的私生子,1867年天皇逝世後,皇室依遺詔賜予其家號「松ヶ崎」。松ヶ崎萬長於1871年隨明治維新時期的岩倉使節團赴德國留學,就讀柏林工業大學建築學系,回日本後進入皇居造宮事務局工作,1886年3月15日和辰野金吾、河合浩藏、妻木賴黃等建築家一起成立日本建築學會,後來辭去官職於民間擔任建築師,在日本設計的建築作品有青木家那須別邸、日本水族館、七十七銀行本店、五二會館等。1907年7月來到台灣,在台灣設計的建築作品有台北鐵道ホテル、大稻埕公學校、基隆驛、新竹驛、彰化小學校等。1919年9月因準備二女兒的婚事而回到東京,卻生病不起,1921年2月3日病逝。


▲ 西門町市場的配置圖,詳細列出各攤商經營項目
 (圖片來源: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1939年)


▲ 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可看出美軍轟炸的彈著點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原稻荷神社側多出一整排樓房

西門町市場基地內尚有一座稻荷神社,於1911年6月25日鎮座,供奉倉稻魂神,以庇佑市場生意興隆,每年的6月25日為祭祀日。1945年5月美軍轟炸台北時,西門町市場亦有受到波及,由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可看出彈著點位於八角堂北邊,市場本館和八角堂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稻荷神社也還在,但神社的鳥居和社務所被炸毀,所以神社應該到了是戰後才被拆除。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門町市場改稱為西門市場,本館及外店鋪仍是市場使用,八角堂則於1949年3月14日改為滬園劇場,表演流行歌曲及京劇,5月更名為滬園茶室,改演出相聲和滑稽劇,10月因播放黃色流行歌曲遭勒令停業,12月又改名為大眾劇場,節目以越劇、京劇為主。1951年9月13日再改名為紅樓書場,表演魔術、相聲和話劇。1963年趕搭電影熱潮改播放電影,因而改名為紅樓戲院,但紅樓戲院場地小聲光設備差,生意遠比不上其他新穎的電影院,最後淪為放映三級片,至1991年歇業。

內政部於1997年2月20日公告指定八角堂為古蹟,名為西門紅樓,台北市政府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2000年7月22日凌晨西門市場本館及南北兩側的違章建築失火燒毀,所幸八角堂僅受輕微波及。經重新整建後,台北市政府於2002年7月1日將市場本館及八角堂整合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成為知名的小型藝文表演場所,到2007年9月30年合約期滿,11月起改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


▲ 西門町市場八角堂現名為西門紅樓


▲ 八角堂的紅磚搭配白橫條飾紋,有濃厚的辰野金吾式風格


▲ 八角堂內部的傘狀屋頂結構是由16組鋼桁架組成


▲ 本館平面呈十字形,側邊為扶壁式的紅磚牆


▲ 西門町市場外圍牆門柱上的菊花紋飾

為了市場的環境衛生,當時便所皆設置於店鋪之外,由1939年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內的西門町市場配置圖,可以看到西門町市場設有2處便所,其中位於西北角的便所平面呈八角形,恰好與西門町市場的八角堂相呼應。該建築目前仍在,但已不是當便所使用,外牆的洗石子尚新,應該是近年才加上去的。


▲ 位在西門町市場基地西北角的便所


▲ 便所呈八角形,恰好與西門町市場八角堂相呼應


▲ 八角形便所外牆現況是洗石子表面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

台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成立於1898年7月1日,位於台北市八甲町1丁目21番地,該處於清國時期為艋舺陸中軍守備署之練武場。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建立現代化的警察制度,初期全台擔任基層警察工作的需求數達1,600人,大多臨時由日本招募或由軍人轉任,人員素質良莠不齊,1896年8月4日台北縣警部長田中坤六與台中縣警部長有川員壽聯名建議設置教習所,以提供警察人員養成訓練,不久該項建議獲得採納,隔年4月於台北廳大加蚋堡龍匣口庄成立台灣總督府巡查看守教習所,也就是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的前身。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視察巡查看守教習所後,認為其未達到足以負擔警察人員養成訓練的規模,應建立更具制度化的訓練機構。1898年7月1日巡查看守教習所改制為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首任所長由總督府參事官湯目補隆兼任。練習所分為警察官和司獄官2部,各部又再區分為甲科和乙科,警察官部甲科訓練合格後,將依其成績任用為警部或警部補,並可取得判任文官的資格,至於警察官部乙科則為初任警察的基礎養成教育,訓練合格後任用為巡察;同樣的,司獄官部甲科訓練合格後,將分發為看守長或監獄書記,乙科生訓練合格後將可擔任看守。

練習生在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受訓期間為1年,訓練所很重視課業成績,在這1年內就是不斷的上課、訓練和考試。授課科目分為學科和術科,警察官部的學科有憲法、警察法及行政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衛生及阿片制度、會計法及簿記、土語,術科有兵式操練、射的、擊劍、捕手;司獄官的學科有憲法、監獄法及行政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會計法及簿記、土語,術科有戒具使用法、捕手、擊劍、兵式操練、射的。在各科目之中,上課時數最多的是土語,也就是學台語,每週要上12小時的課。


▲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的大門,門柱上刻有漢字詩詞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寫真帖)


▲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內部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寫真帖)


▲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講堂上課情形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寫真帖)


▲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的游泳池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寫真帖)


▲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室內柔道練習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寫真帖)


▲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的購買部,也就是福利社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寫真帖)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圈出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的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現在是龍山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10月27日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改制為台灣省警察訓練所,開辦初級警察幹部班及警官班。後來中央警官學校在台開設台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占用原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的校地,而台灣省警察訓練所被趕到鄰近的南門小學校。在1949年國民黨軍敗退到台灣之後,中央警官學校就僅剩下台灣警察幹部訓練班而已,然而到了1954年10月16日才又宣布中央警官學校在台灣復校。中央警官學校於1976年再搬遷至桃園縣龜山鄉新校區,原址拆除改建為龍山國中。


▲ 龍山國中位於南寧路的校門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圓環文化工作室第29次導覽

林小昇報名參加了圓環文化工作室第29次導覽活動,因為太過興奮而記錯時間,昨天一早就跑去北門,結果當然是撲了個空,索性自己先把行程走過一遍,雖然每個點我都曾經去過好多次,但老房子總是百看不膩啊。逛到終點西門町之後,進電影院看了鶏排英雄,發現這部電影還真是不錯看,算是昨天的意外收穫。

今天早上再度到北門報到,接著展開一整個上午的行程,真的要謝謝水瓶子和圓環文化工作室的義工朋友們,把活動辦得這麼成功,也要感謝撫台街洋樓和西門紅樓兩位導覽老師精彩的解說,聽過一次專業講解勝過林小昇自己來看好幾回。另外今天還巧遇了小學同學的姊姊Carrie,有這麼多同好一起走完整個活動,大家都好熱情喔。今天的流程大致如下:

09:30 ~ 10:00 北門集合
10:00 ~ 11:00 撫台街洋樓導覽
11:00 ~ 11:30 中山堂散步
11:30 ~ 12:30 西門紅樓導覽


▲ 北門名為承恩門,台北府城目前僅剩承恩門還保有原貌

1875年清國兩江總督沈葆楨到台灣巡察後,奏請朝廷於台北設府並興建台北城,獲准後清國派任首任的台北知府林達泉,其選定位於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水澤地興建台北府城,而繼任的知府陳聚星開始籌辦募款購地等準備事宜,1881年福建巡撫岑毓英來台灣定下台北府城建城規模,採朝向正北方位規劃,並於隔年開始動工興建。

但於岑毓英回福建之後,台灣道劉璈認為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在風水上屬兇,便將城牆的方位順時鐘針轉動,改朝向七星山,並於1884年竣工。過了11年之後,清國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組台灣民主國反抗未果,由淡水搭船逃回清國,台北府城動亂四起,陷入無政府狀態,辜顯榮為求自保隻身前往基隆引日本軍隊入台北城,也因此榮華富貴享不盡。


▲ 高石組本店現稱為撫台街洋樓,落成於1910年

1901年高石忠慥成立的高石組,在台灣承攬過許多大型工程,例如臨濟宗護國禪寺、台灣博物館、總督府鐵道部及日月潭電力工事第五工區水路等。1910年完工的高石組本店位於台北撫台街1丁目82番戶,1922年地址改編為台北市大和町4丁目8番地,該建築採歐式洋樓設計,馬薩式屋頂上頭開老虎窗為其最大特色。

戰後該建築曾經作為人民導報社,因敢於批評時政,不幸在二二八事件後,報社主要幹部宋斐如、王添灯遭槍決,編輯蘇新等人逃亡海外,而建築被警備總部強佔,後期改成軍眷宿舍,一直到1998年佔用眷戶才完全遷出。1997年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撫台街洋樓為古蹟,但於2002年失火燒毀,僅餘1樓石牆尚存,至2008年才修復完成。


▲ 台北市公會堂現稱為中山堂,落成於1936年

台北市公會堂是舉辦集會活動的公共建築,位於台北市大和町1丁目4番地,為4層樓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建築面積1,237餘坪,內有可容納2,000人以上大型的集會場,以及中、小型集會場數間,另外還有大宴會場、娛樂室、食堂、事務室等空間。公會堂於1932年12月15日動工,1936年12月15日竣工,工程費98萬圓,主要設計者是總督府技師井手薰,由大林組及太田組承攬營造。戰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就是在台北市公會堂舉行,同年並改名為中山堂,之後成為國民大會開會及政府接待外賓的場所。


▲ 西門町市場八角堂現稱為西門紅樓,建於1908年

西門町市場位於台北市西門町1丁目1番地,由總督府技師近藤十郎設計,於1908年4月動工,同年11月10日竣工(另一說是12月17日),原稱為新起街市場,1921年改名為西門町市場。西門町市場由十字型的本館和八角堂兩個部分組成,本館有69個店鋪,八角堂則有8個店鋪,後來店鋪不夠用,又在東南側的空地增建35個店鋪,於1928年6月動工,同年11月竣工。

戰後十字型的本館和周圍店鋪仍為市場營業,八角堂則改為劇場演出京劇、說書、越劇等,後來又改成電影院,名為紅樓戲院,至1997年歇業,內政部公告指定八角堂為古蹟,2000年本館十字樓的部分發生火災屋頂全部燒毀,所幸八角堂未被嚴重波及,於2003年重新整建完成後交由藝文團體使用,現轉型為文創中心。


▲ 今天導覽活動的盛況

最後重點來了,開頭有提到林小昇昨天的意外收穫是看了雞排英雄,而今天的收穫則是參觀西門紅樓的過程中,看到整個基地西北角(現河岸留言入口旁)有座八角型的小建築物,記得導覽老師好像是說用來堆放垃圾(不知道有沒有聽錯),回到家立刻查了1939年版的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發現其當時的用途與老師講現在的用途不太一樣,在這裡先賣個關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猜一猜。


▲ 位在西門町市場基地西北角的八角型建築


▲ 這座八角型小建築物就算是今天的收穫了

活動結束後,林小昇想在西門紅樓買張風景明信片,可以親手蓋上紀念戳章郵寄回家給自己留作紀念,卻發現紀念品販賣部雖然有賣風景明信片,卻沒有一張照片是西門紅樓,問了服務小姐,確定明信片圖案為西門紅樓的,只有可以折成小立體模型的而已,不是我想要的那種,害我很失望的回家。


延伸閱讀:西門町市場@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大谷派台北別院,位於台北市壽町2丁目5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西寧南路36號。真宗大谷派為日本佛教的一支,與真宗本願寺派原本是同宗,自1602年因故分裂後,一般稱真宗大谷派為東本願寺,真宗本願寺派為西本願寺。1895年大谷派即隨著軍隊來到台灣,於1897年7月29日先在大稻埕千秋街找房子設置說教場,開始傳教活動,但就做為全台布教中心而言,租用民宅的台北說教場顯得不夠體面,1899年9月8日另外選在台北城內府前街2丁目27番戶蓋了新的日式寺院。


▲ 第1代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為日式木造建築,遭遇火災焚燬
 (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931年)

因真宗大谷派台北說教所信徒數有所增加,於1921年4月25日獲得本山首肯,正式升格為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並向台灣總督府提出新寺院的興建申請。新的本堂位在壽町2丁目5番地,於1928年11月24日落成啟用,並舉行遷佛式。東本願寺台北別院也凌駕舊的西本願寺台北別院,成為當時全台最大的日式寺院,可惜盛況僅維持2年,1930年12月14日突然不明原因起火,整座木造寺院燒毀殆盡。火災過後的復建工作,寺方決定新寺院將改採較能耐火、耐震、防風且防蟻害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


▲ 第2代的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外觀為印度風格,在台灣很少見
 (圖片來源:南瀛佛教 第15卷 第1號,1937年)

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復建工程委由松井角平的松井組負責設計和監造工作,松井組在1923年剛承攬過因關東大地震燒毀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重建工程,新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為中古印度式的寺院,而設計者正是松井角平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老師伊東忠太,因此東本願寺台北別院也就移植了伊東忠太的設計概念,外觀亦為印度樣式,本堂內部裝潢則是傳統日式風格。用來儲存及料理食物的庫裡先於1932年興建完成,本堂工程於1934年9月20日動工,隔年7月舉行上棟式,1936年10月31日竣工,11月7日舉行入佛遷座式,本堂部分工程費18萬8,200圓,總工程費27萬5,000圓。

大谷派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為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建築面積有249坪,中央為印度式圓頂,圓頂中央尖端高度為83尺,約25.15公尺,正面入口兩側各有尖塔1座,南側的尖塔兼為鐘樓。各項工事方面,鋼骨工事由東京鐵骨橋梁製作所承攬,鋼筋混凝土工事請負人為米重和三郎,左官工事為加藤專一,銅板工事由堀內商會承攬,木部工事由松井組自行施作,漆工事請負人為松下福太郎,建具工事為森山惣十郎,電氣工事為尾島勝次郎,水道工事由台北市役所負責施作。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正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背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南側立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橫斷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縱斷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由本堂正面樓梯可進入一階,內部裝潢為一般日式佛教寺院風格,上樓梯後的空間為向拜,一旁有樓梯可上尖塔的鐘樓,室內配置有外陣、柵內、內陣、左右餘間、飛椽之間、局之間、御堂番室以及後堂,外陣空間可擺放400張椅子,內陣地板則鋪疊敷,也就是榻榻米。至於地階為寺院的行政事務空間,地階設有車寄,汽車可直接駛入大門口,地階室內配置有廣間、事務室、大會議室、小會議室、貴賓室、貴賓食堂、和室2間、和室食堂、配膳室、納骨室、控室、物置和便所。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一階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 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地階平面圖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9輯 第1號,1937年)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中央為東本願寺台北別院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東本願寺早已拆除改建為商業大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本願寺台北別院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的情況一樣,被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佔用。直到警總遷離後,因東本願寺位處西門鬧區,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台北辦事處於1967年6月3日公告,決定將該處土地出售予民間,基地面積共計2,614.7808坪,採用公開標售方式辦理,6月24日開標結果,由新光人壽保險公司、亞洲水泥公司、南山人壽保險公司、台北區合會儲蓄公司4個機構,以及何美慶等7個私人合組的財團,共同以新台幣1億1,126萬元最高價得標。之後該筆土地辦理變更為特定專用區,新的地主拆除原本的東本願寺,一共蓋了3棟商業大樓,包括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來來百貨公司和六福大樓。

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是由新光和華南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獅城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興建,由蔡正義、楊錫文建築師設計,於1977年2月2日開工,採預力無樑板結構系統,5樓以下規劃為商店街、電影院、超級市場,6樓至9樓為小套房,10樓設有餐廳。獅子林最特別的是南北兩側街角各有2部透明電梯,小時候去逛街最喜歡搶電梯裡靠玻璃的位置,但其實電梯外的街景說不上有什麼特色。


▲ 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外觀


▲ 獅子林大樓後方的浮雕壁畫,作者是畫家謝孝德


▲ 獅子林大樓內部大跨距的格子樑


▲ 失焦後的另一種美感


延伸閱讀: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古亭町市場

古亭町市場正式名稱為台北市古亭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位於台北市古亭町184番地,成立於1930年12月,屬於私人設立的市場,經營者為田中義治,市場佔地面積有390坪,建築物面積88坪,內有32間店舖。同時期成立的私設市場除了古亭町市場之外,還有東門市場、昭和市場、雙連市場和川端町市場。1941年2月古亭町市場為採企業化經營,成立共榮起業株式會社,社址位於台北市兒玉町3丁目2番地,由福田馬吉擔任社長。福田馬吉以經營藥局致富,其位於兒玉町3丁目6番地的南門藥局,在城南地區算是首屈一指。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畫出古亭町市場的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與上圖對照今昔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古亭町市場改成為古亭市場,亦是當時台北市區唯一合法的民營市場。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採購的習慣改變,傳統市場也逐漸式微,近年古亭市場欲藉由都市更新改建之聲日起,但都更帶來的龐大利益也引發許多糾紛。2010年11月26日連勝文為參選新北市議員的好友站台,而推動古亭市場都更案出力最深的正是這位好友的老爸,想知道這一夥人幹過哪些好事請自行上網查,或參考週刊報導,在這裡不便多說,以免惹禍上身。


▲ 古亭市場外觀現況,這邊應該算是背面


▲ 室內剛打過地坪,看來似乎打算暫時改為停車場


▲ 古亭市場側牆為磚造


▲ 古亭市場內部現況,屋頂為山形鐵造屋架


▲ 古亭市場內部的另一個方向


▲ 屋頂桁架,有學過結構學的應該都會算


▲ 沒開燈的市場內有種特別的光影效果


▲ 市場裡的另一面牆


▲ 古亭市場不知道還能存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