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遞信部

總督府遞信部位在台北市書院町2丁目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長沙街一段2號。遞信部建築興建之初名為總督府遞信局廳舍,是3層樓的古典式樣建築,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承攬營造的廠商有矢部組和澤井組,總工程費55萬6,641圓。遞信部建築基地位在總督府後方,基地面積1,350坪,建物坪數約775坪,建築結構為磚造,樓板和屋頂則是以鋼骨加強的鋼筋混凝土,自1921年7月動工興建,1923年3月17日舉行上棟式,1924年2月竣工,同年3月1日遷入啟用。總督府遞信局於1924年12月改制為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此後就一直稱為遞信部直到日本時代結束。


▲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建築外觀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1932年)

森山松之助為遞信部的正立面設計巨柱形式,與對面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廈相互呼應。遞信部建築外牆脫離了前期台灣官方建築常用的化妝煉瓦,開始使用陶磚;內部設備也相當先進,已有設置エレベーター(電梯),還有2位電梯小姐負責操作。遞信部主管業務包含郵政、儲金、電信、電話、廣播、無線電等,因平時內部存放儲金、匯兌資料、郵票等有價物品,建築設計特別注重防盜、防火及防震,例如將儲金、匯兌業務空間集中於第2、3層的西南側,該區域加裝鐵門、鐵捲窗,並設置專用消防用水管線,以強化防盜、防火功能;此外,存放機械、電纜線、印刷用紙、工作服等倉庫空間設置在最下層,以避免地震時高樓層有重物搖晃會影響建築結構安全。

遞信部建築平面為ㄩ字型,共有3層,第1層稱為地階,主要是倉庫和放置機械等重物的空間,另外還有宿值室、小使室和木工室。第2層才是一樓,中央為高等官食堂,西側為監理課長室,以及電信電話掛、計理掛(會計)、郵便掛、為替掛(匯兌)、為替貯金掛(儲金)的辦公室,東側為工務課長室、經理係、線路掛、海事課,和判任官食堂。第3層是二樓,中央為部長室、總應接室(接待室),西側為庶務課、人事掛、無線電信掛、無線試驗室、無線製圖室、切手印紙倉庫、電報原書保管室、貯金課、貯金掛、總務部,東側為庶務課長室、庶務掛、主計掛、調度掛。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紅色框框處是遞信部
 (圖片來源: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可與上圖對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接收,1945年11月設立郵電管理委員會,接管全台郵電業務,隔年5月改制為台灣郵電管理局,1949年4月再拆分為台灣郵政管理局和台灣電信管理局,台灣電信管理局隸屬交通部電信總局,台灣郵政管理局則隸屬於交通部郵政總局。國民政府敗退到台灣後,交通部遷入原遞信部建築辦公,後來因為空間不敷使用,於1971年12月加蓋4樓,外觀卻未能與原建物相融合,顯得突兀。


▲ 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戰後成為交通部

2003年5月15日晚間7點20分,一位貨車司機疑似因生活不順遂,駕駛滿載15桶汽油的貨車衝撞交通部大門當場死亡,交通部1樓大廳起火,所幸當時已是下班時間,火勢並未波及其他人員。其實交通部早有遷出的計畫,已另外在仁愛路上新建地下3層,地上20層的交通部綜合辦公大樓(之後改稱為交通通訊傳播大樓),於2006年11月搬遷,原遞信部建築移交給國史館使用,內部經過一段時間重新整修復舊,國史館於2010年4月29日遷入,並於1樓設置總統副總統文物館,展示與歷屆總統、副總統有關的文物,以及世界各國贈送給總統、副總統的紀念品。


▲ 交通部遷走後改為國史館


▲ 位於建築東南角的國史館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