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更生院

台灣總督府台北更生院位在台北市日新町3丁目50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涼州街28號。更生院成立於1930年1月15日,為收容鴉片癮者和麻藥中毒患者的矯正治療院所,院長由台灣總督府技師下條久馬一兼任,並由杜聰明博士擔任醫局長,實際負責院務,最初假中央研究所瘧疾患者治療室開辦,收容治療鴉片癮者20名,為擴增收容人數,另以每月350元的租金,向台灣商工銀行租賃位於大稻埕新媽祖宮後方原宏濟醫院建築,並耗資2萬元,分3期重新整修,自1930年4月1日新會計年度開始正式遷入新址。


▲ 台灣總督府台北更生院建築,其前身為宏濟醫院
 (圖片來源:臺灣阿片癮者の矯正,1931年)

宏濟醫院為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之私立綜合醫院,院長林清月於1905年自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本身為內科醫師,曾先後服務於赤十字社台灣支部病院及台北病院,1910年在大稻埕建昌街創設宏濟醫院,因前來看診人數眾多,院務不斷擴張,另擇於新媽祖宮後方的日新街,興建全新的現代化綜合醫院,於1917年12月22日已先行遷入,並聘請多位專科醫師,皮膚科主任為洪我爵,眼科耳鼻咽喉科主任為林傑卿,外科產科婦人科主任為周宗源和劉崇崑,內科、小兒科則由林清月自己擔任,新建築於1918年5月11日正式竣工落成。

宏濟醫院為2層樓磚造建築,建物有400多坪,各科擁有獨立的診療室,新式醫療設備齊全,病房區分為一、二、三等,共有上百個床位,還設有圖書室、打球室等休閒娛樂設施;醫院內外有大小庭院7處,廣植花木,景致優美。林清月醫師交遊甚廣,宏濟醫院新建築落成當天下午的御披露會,由各地而來祝賀的賓客多達五、六百人,煙火燃放不絕,現場供應各式料理,數十名自酒家請來的藝妓忙著穿梭會場接待賓客,並有劇團接力開演,一齣戲接著一齣,直到夕陽西下,賓客盡歡。

林清月以個人之力要經營大型綜合醫院並不容易,除了須要償還龐大的醫院建造費用貸款外,各種平時開銷及聘請醫師、護士的人事成本亦高,宏濟醫院終究不堪沈重的利息壓力,無力償還貸款,用來抵押的土地建物遭台灣商工銀行收回,林清月只好將宏濟醫院搬到日新町1丁目207番地,回歸小診所型態看診,卻已醉心於音樂,而將心思全都放在台灣民間歌謠蒐集與歌曲創作上,有「歌人醫生」之稱。位在日新町3丁目50番地原宏濟醫院建築,經過幾年閒置後,由台灣總督府向台灣商工銀行租下,供更生院使用。

台灣總督府自1930年3月開始更生院的修繕工程,共分為3期,第1期於3月28日完成,可收容鴉片癮者50名;緊接著進行第2期修繕工程,完成後收容人數為100名,並設置網球場,修建娛樂室,庭園重新栽植花卉;第3期工程於1930年9月底完成,全院收容人數可達150名,自10月1日起,為了因應收容人數倍增,更生院同時開設看護婦養成所,招募見習員,入學前需先通過學科測驗及口試,授業期間為2年,在院內教授必要之學科與技術,並提供見習生宿舍,畢業後可取得正式看護婦資格。

杜聰明於1914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隔年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深造,1921年返台擔任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助教授,兼任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隔年4月升任教授,並於12月16日正式取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第一位拿到醫學博士的台灣人。杜聰明在更生院與楊慶豐等人,共同研究出由尿液中檢驗微量嗎啡成份的定性定量方法,檢查是否有吸食鴉片,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普遍用來檢驗吸毒者的方式;此外,杜聰明博士以促進交感神經緊張的藥物,加進少許嗎啡,用來緩解鴉片癮發作時的戒斷症狀,成效卓著。

除台北更生院之外,台灣總督府自1930年起,陸續在全台灣各地公立醫院設置更生科,矯正吸食鴉片者,至1934年初,光台北州矯正鴉片癮者人數就達15,000人,全台其餘各地矯正人數合計亦約1,5000人,成效卓著,吸食鴉片的惡習已獲得控制,便逐步裁撤各醫院更生科,鴉片矯正機構僅留下台北更生院,而台北更生院也縮小編制規模,收容原額減少三分之一,自原本150名減為50名,每年編列的鴉片矯正經費也逐漸縮減。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更生院的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更生院現為停車場,有一部份已改建大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更生院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接收,1945年11月改制為台灣省立戒煙所,繼續由杜聰明擔任所長,所址則遷至台灣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但隔年6月就裁撤。1949年國民黨軍自中國敗退到台灣後,當局為了安置大批冗員,增加其官銜,方便巧立名目領取津貼,於1954年11月1日成立光復大陸設計委會,直接隸屬於總統府之下,會址就設在原台北更生院,名義上是要設計研究光復大陸之方案,但僅能紙上談兵,毫無任何實質作為。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的委員人數多達1,883人,成員包括所有逃難到台灣的國民大會代表及候補代表、原行政院設計委員會的委員、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及一些所謂的專家,並由副總統兼主任委員,每年僅召開1次全體委員會,由於該會委員人數實在太多,開會時連發言討論都有困難,更遑論能設計出什麼鬼名堂。該會委員雖對外宣稱為無給職,但實際上每個月都領取交通通訊費,每年召開全體委員會時,有出席報到者,就可多領2個月雙倍的交通通訊費,這批萬年委員一直領錢,直到1991年6月30日該會裁撤為止。


▲ 林小昇於1994年拍攝的更生院照片

台北更生院建築及土地,在戰前因產權為台灣商工銀行所有,戰後被省屬的第一商業銀行接收,而後被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霸佔長達37年,直到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裁撤後,第一商業銀行於1991年9月26日才拿回管理權。中國國民黨於1994年4月11日凌晨偷偷拆了原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建築,引發極大爭議,社會各界紛紛呼籲必須保留歷史性建築,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隨後提出20處台北市歷史性建築物之建議名單,其中包括了更生院,經邀學者專家多次勘察,原定於1995年1月25日舉辦提報為古蹟的公聽會,公營的第一商業銀行卻趕在前一天晚上拆了更生院,被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斥為「文化敗類」。


▲ 原更生院建築拆除後,目前為停車場,一部份已改建大樓


4 則留言:

  1. 憲兵第四團團部時期(1945~1949年)

    戰後成為憲四團團部,憲四團在全台共駐紮南、北各一個憲兵營,該團第三營仍駐中國福州,沒有移防來台。兩個憲兵營以班、排兵力分遣全台各地為憲兵分隊與憲兵班。
    228事件後憲四團負責北部地區的掃蕩清鄉,逮捕槍決事件大多由憲四團執行。
    較有名氣的便是當時的省議員王添燈,直接由團長張慕陶主審定讞執行(淋油火焚),殉難處便是這裡。



    憲兵司令部時期(1950~1957年)

    1950年3月1日,憲兵司令部在台北重組成立,部址設於台北市涼州街28號。這時期憲令部的主要工作為整編憲兵部隊及肅奸。在這裡經歷了三位憲兵司令:第四任的黃珍吾將軍 (1950.02.20~1954.09.01), 第五任的羅友倫將軍(1954.09.01~1955.09.01), 第六任的劉煒將軍 (1955.09.01~1957.05.26)。整編後共有第一、四、七、八、九等五個憲兵團,及特務營、通訊隊、軍樂隊、特高組等單位,計9500員兵力。

    司令部軍法處在這裡有4間囚房(部內兩間, 另外向永樂國小借了兩間房舍), 1950年10月時收容在司令部79名監犯中,有32名為「叛亂犯(亦即政治犯)」。

    期間除了執行「天山計畫」外,1956年憲兵司令部再次實施整編,將五個憲兵團中的憲一、憲七團裁撤,將憲八彰化團改編成二0一團、憲九台南團改編成二0二團;與六個獨立憲兵營(211營~216營),兩個軍團憲兵營(221營、222營),八個軍憲兵營(231~238營)。4月30日再裁撤憲四團。隔年憲兵司令部移駐愛國東路7號。

    回覆刪除
  2. 感謝您的補充,讓這一段歷史更加完整。

    回覆刪除
  3. 再補充一些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時期(1958~1991年)
    (當時地址:延平北路2段180號)

    憲令部遷走後此處移交給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 其中憲令部直屬勤務連的日式木造營房則改為憲光六村, 不過最早的住戶鄭顯亞早在1950年就住在這裡了。 L 形排列只有 15 戶,依照戶政單位發給門牌,村子的共同地址是「甘州街 57號」。
    六村所住憲兵大頭有:
    憲兵將領部份:憲校校長曹覺塵少將(軍階最高者)。
    情報處長吳步炎、副處長李天道。
    知名人物有:憲兵戰技大師潘文斗中校。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於1954年11月25日在中山堂成立,直屬於總統府,副總統陳誠兼任委員會主委。委員遴選自1000多名的國大代表,1950年代-1960年代最盛期除了台北市中山堂的辦公廳,每個縣市政府還設有專屬的辦事處,工作人員超過千人,每年編列的預算也在10億元以上。

    1991年5月2日,光復大陸委員會的主要法源之一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並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而於1991年6月30日裁撤,裁撤時的主任委員為薛岳。

    回覆刪除
  4. 國民黨養了一堆不要臉的殺人魔,與德國納粹黨何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