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台北神學校

台北神學校位於台北市宮前町297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中山北路二段113號。台北神學校是由吳威廉牧師(William Gauld)設計及督工監造,原是以設立台灣聯合神學院的理念來規劃,於1917年動工,歷經10個月餘的施工,1918年4月竣工落成啟用。台北神學校外觀為英國式磚造建築,正面入口為高聳的4層樓方塔,不完全對稱的兩廂,分別是2層樓的宿舍、教室和大禮堂,南側空地另有運動場。

早期基督長老教會來台灣宣教,受限於南北交通不便利,而區分為台南和淡水兩大陣營,1909年為統合台灣南、北兩大長老教會,決定建立1座聯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來合併台南神學校和淡水牛津學堂。嗣於1915年4月30日召開的第4回台灣長老教大會中,以投票表決方式,決定出台北為聯合神學院的興建地點,當時候選的地點有淡水、台北、台中、台南等4處,台北在全部35票中,囊括了半數以上的25票。


▲ 台北神學校為英式紅磚洋樓建築,中央高塔特別醒目,兩側有圓拱迴廊
 (圖片來源:臺灣社會事業要覽,1933年)

吳威廉牧師於1861年2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19歲聽了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的演講之後,就立志要到外國傳教。自從吳威廉來到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建築大多交由其負責設計工作,除台北神學校外,吳威廉在台灣還設計了馬偕墓、淡水姑娘樓、牧師樓、婦學堂、淡水高等女學校、台北馬偕醫院,以及大稻埕教會、北投教會、宜蘭教會、新竹教會、基隆教會、鳳林教會等禮拜堂。吳威廉牧師於1923年6月13日因心臟病病逝於台北,身後葬於淡水,享年63歲。

新建台北神學校原是為了建立全台灣南、北聯合之神學院,但南北兩長老會對於合併神學院一事,仍存在歧見,台南神學校一直沒讓師生們北上。1925年台北神學校的校長劉忠堅牧師帶領全校16名學生南下,與台南神學校聯合就學2年,希望能拉近彼此距離,可惜台南神學校的師生始終沒有北上的意願,2年後合併南、北神學院的理想終告破局,台北神學校的師生黯然回到淡水牛津學堂復學。

空置的台北神學校,於1929年租給中村讓博士開設私立養浩堂醫院。中村讓於1877年4月4日出生在日本新瀉縣,就讀東京帝國大學醫科時,主攻較冷門的精神病學,29歲來到台灣,先後擔任基隆港東醫院長、基隆婦人病院長、基隆醫院長等職務,並在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兼任教授,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中村讓博士著眼於當時台灣缺乏專業之精神病院,毅然決定放棄公職醫院長的職位,投入所有私人積蓄,於1929年4月26日開設養浩堂醫院。

養浩堂醫院一位名為金子光子的23歲年輕女病患,平時有縱火癖好,被視為危險人物而安置於隔離病房。1930年3月20日凌晨2時,金子光子點火引燃自己病床的蚊帳後落跑,火勢延燒波及其他隔離病房的病患,造成5人死亡,這場大火也燒出官方長期不重視精神病醫療的問題,台灣總督府受迫於社會輿論壓力,決定在松山五分埔興建公立的精神病院養神院,於隔年動工興建,分3期施工,至1934年10月竣工落成。而中村讓的養浩堂醫院也在獲得官方補助及民間人士捐助下,於1937年11月5日搬遷至台北市下內埔342番地的新址。

養浩堂醫院遷離後,期間一直在淡水牛津學堂上課的台北神學校,也於1937年底遷回台北市宮前町。1940年因戰事轉趨緊張,台北神學校的校長孫雅各牧師(James Dickson)回美國,改由日本人擔任校長,並增設高等女學部;而官方要求台南神學校也要比照改換日本人擔任校長,台南神學校卻抵死不從,寧可關閉學校,率學生北上併入台北神學校上課,長期分立的兩校,在這時終於合併在一起了。台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於1944年6月自神學校分離,改制為3年制的私立台北宮前女學校。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黃色是最初台北神學校購地範圍,包括運動場用地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台北神學校目前是15層樓高的台泥大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神學校於原址復校,並改名為台灣神學院,1948年由孫雅各牧師回任校長;宮前女學校於戰後則改名為私立中山女子中學,且於1947年併入淡江中學女子部而結束。1955年9月台北神學校決定遷離繁華的台北市區,將土地以280萬元賣給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得經費另選在幽靜的陽明山腰興建新校舍,同年11月8日動工,隔年9月21日神學院本館及宿舍竣工落成,開始於新校舍上課。

紅頂商人辜家的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買下這中山北路黃金地段土地,委託林慶豐建築師設計,興建台泥企業總部大樓,於1958年7月動工,1960年11月11日落成啟用,工程費2,000萬元,由三中工業公司承造,為7層樓鋼筋混凝土造建築,高度達100尺,在當時僅低於總統府,大樓地下室設有發電設備,可以獨立供應大樓內所需的電力,為台灣戰後重要的指標性建築。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林慶豐建築師,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淵源頗深,除了設計台泥大樓外,同時也是台灣神學院陽明山新校舍的設計者。


▲ 第1代的台泥大樓於1960年落成,由林慶豐建築師設計
 (圖片來源:文化部 - 國家文化資料庫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台北市中山北路上新建的大廈鱗次節比,相形之下台泥大樓越顯得低矮老舊,1994年台泥公司決定拆除,在原址重建一座15層樓高的新企業總部,第2代台泥大樓特別聘請旅日的KMG建築事務所郭茂林建築師設計,由日本鹿島建設和台灣的大友為營造共同承攬興建,新大樓不含土地即耗資27億元,於1998年10月完工啟用,其最大特色在於3至5樓為台灣首座在辦公大樓內設置的多功能表演廳,取名為士敏廳(Cement Hall),擁有314個座位,供藝文活動之用,現為台北戲棚的表演場所。


▲ 第2代的台泥大樓於1998年落成,由郭茂林建築師設計

至於搬遷至台北市下內埔的私立養浩堂醫院,戰後於1946年9月1日被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接收,改名為台灣省立錫口療養院分院,當時中村讓博士已經70歲了,仍繼續留任在醫院服務。後來錫口療養院分院裁撤,曾陸續改為台北市立稻江傳染病院、台北市立傳染病醫院、台北市立大安醫院等。1986年7月1日該處交予國立台灣大學,興建新的家畜醫院於1995年11月15日落成啟用,現名為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

3 則留言:

  1. Please email me at Taipeiairstation@yahoo.com. I believe your comment on the location of church is not correct. Thankyou. Kent

    回覆刪除
  2. I think we have common interests. Please look and write back in English, if possibl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41560040181/photos/

    回覆刪除
  3. 我也察覺出你標示的location是錯誤的,雙連幼稚園是我的第一個母校。
    你上面那張照片[第1代的台泥大樓於1960年落成],可以看出台泥大樓在有中央高塔的雙連教會與雙連幼稚園的北方,兩者之間隔著錦州街。而你誤植台泥大樓與台北神學校是在同一個地塊。我推測當年台北神學校可能只是賣掉北側的校地給台泥公司,主建築還是留著,就是後來的雙連教會與雙連幼稚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