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警察會館正面外觀
(圖片來源:臺灣事情,1932年)
警察會館建築外牆貼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的小口型磁磚,腰帶以蘇澳的砂做洗石子,是由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井手薰、太田良三、宮川福松負責設計與監造,主要工程由松永彥次郎承攬營造,工程總經費為13萬5,253圓,於1929年7月26日動工,1930年6月12日下午1時舉行上棟式,同年9月30日竣工,台灣警察協會原本計畫於1930年11月8日下午2時盛大舉行落成典禮,卻因於10月27日發生台灣史上具關鍵性影響的霧社事件,使得警察會館的落成式被迫取消。

▲ 警察會館西面立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北面立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南面立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警察會館1樓配置有車寄、踏込、玄關、廣間、應接室、事務室、娛樂室、食堂、炊事場、宿直室、倉庫、寫真室、浴室、洗面所、便所等;2樓配置有講堂、研究室、客室榻榻米8疊大的有9間、6疊的有2間,以及洗面所和便所;3樓則有陳列室、和式榻榻米大廣間、客室8疊的2間、6疊的1間。2樓的講堂經常對外出借給工商團體舉辦會議,也常舉辦演講活動,日本著名建築學者伊東忠太,就曾經應台灣建築會的邀請,於1936年8月10日到警察會館演講。
▲ 警察會館1樓階段室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1樓應接室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1樓食堂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2樓講堂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3樓日本風大廣間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3樓娛樂室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1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2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警察會館3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3輯 第4號,1931年)

▲ 1935年10月29日高砂族青年團幹部懇談會後於警察會館前合影
(圖片來源:興味の臺灣史話,1935年)

▲ 1936年8月10日伊東忠太於警察會館2樓講堂演講的情況
(圖片來源:臺灣建築會誌 第8輯 第5號,1936年)
▲ 1945年美軍拍攝的空照圖,林小昇用紅色畫出警察會館的範圍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昔日的警察會館現在是一排4層樓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警察會館被中國國民黨佔用為台灣省黨部,2樓的講堂仍舊是各界團體舉辦會議的熱門場所。後來為配合台灣省政府於1957年6月30日疏遷至南投縣,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也於1958年11月6日起,陸續搬遷至台中市中山堂,並在附近覓地欲興建新大樓,恰好該黨台北市黨部也想蓋新房子,台北市政府還撥了公款200萬元給中國國民黨台北市黨部買地,省黨部便先挪用該筆款項到台中市蓋大樓,講好會把原警察會館交給台北市黨部使用,卻又偷偷將其賣掉,200萬元也A走不歸還。
1962年中央信託局在原警察會館開辦公保聯合門診中心,在此之前,台北市的公務員保險醫療門診,是由台北鐵路醫院、台北市立醫院、台灣省立台北醫院及該院城南分院等4家醫院承辦,1962年8月1日起全部改在公保聯合門診中心集中應診,但因該建築不適合當作門診中心,1967年中央信託局決定另外在附近的台北市公園路7號,興建一座8層樓的公保大樓,以取代原本的警察會館,公保聯合門診中於1971年7月28日遷往新址。

▲ 原警察會館位址,南陽街與信陽街口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