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位於台北市表町1丁目2番地之1及之3,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襄陽路25號。該建築有3層樓高,敷地面積547坪2合,建築總坪數為545平2合,包括有營業室214坪3合、金庫51坪3合、附屬家195坪3合和亭仔腳84坪3合。其外觀有類似埃及神殿的巨大圓柱,其樑柱構架系統係採鋼骨鋼筋混凝土造,並以大型桁架屋頂,建構出挑高且大跨距的營業大廳空間。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於1933年完工,是由該行的建築課自行設計與監造,並由株式會社大林組承攬建築工事,高進商會承包電氣工事,荏原製作所承攬冷房裝置工事,海野商會承攬泵工事,堀內商會承攬衛生工事,電梯工事則由日本エレベター會社施作。
▲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西南側轉角,額枋上八角框內有渦捲紋裝飾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6號,1933年)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建築外觀以古典建築元素為基礎,有寬厚的壁柱與檐牆,建築外部的根石、窗台石及段石是採用日本德山產的花崗石,玄關周圍和窗戶上部用的是日本長州產大理石,其餘外牆則為人造仿石材,是使用田中式的預鑄洗石子水泥版,採吊掛工法施作,搭配柱頭、牆體、檐口及女兒牆上的裝飾紋樣與各式浮雕裝飾。外觀厚重的高大古典式柱列,加上山牆上的獸頭浮雕和捲曲植物紋樣作裝飾,給人暨穩重又神秘的奇幻感覺。
▲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南面有如埃及神廟的粗大圓柱,柱高約9公尺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6號,1933年)
日本國會於1896年4月20日通過日本勸業銀行法,目的是為了振興產業,對於農工產業改良給予長期融資,主要對象為地方公共團體用於開闢耕地、農道及水路的費用,並提供長期低利的農業開發資金等。1897年6月7日依法創立日本勸業銀行,7月12日登記設立,資本額為1,000萬円,8月2日正式開業,本店位於東京都麴町區內山下町1丁目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東京都千代田區內幸町1丁目1番5號,並於大阪設有支店。而在台灣方面,該行於1905年與台灣銀行簽訂代理契約,由台灣銀行代理在台灣對農業開發的融資業務。
日本勸業銀行成立之初,在日本的各府、縣等地方層級,是依據農工銀行法,設立各縣的農工銀行。而1922年4月22日日本國會通過日本勸業銀行及農工銀行合併關係法,簡稱勸農合併法,係將原本各縣單獨成立的農工銀行,陸續吸收合併成為日本勸業銀行的支店。因此,日本勸業銀行遂於1923年解除與台灣銀行的代理關係,正式於台北設立支店,1928年又在台南開設支店,隨後逐漸擴大在台灣的業務,陸續在高雄、新竹、台中開設支店,以完成在當時台灣5個州的州廳所在地都有其支店。
▲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大廳採大尺度挑高設計,相當華麗氣派
(圖片來源:台灣建築會誌 第5輯 第6號,1933年)
從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室內配置來看,進入大門後是客溜,內有寬敞的營業室,而營業室最裡面隔出1間支店長應接室,有一扇窗戶可以讓支店長看到整個營業室的情況。1樓西北側是金庫室、冷房機械室和鑑定圖書室,東側有3間應接室,東北側為附屬家,內有小使室、更衣室、浴室、便所等。附屬家的2樓配置有會議室、食堂和廚房,3樓則為俱樂部。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和台南支店的建築,根本就是孿生兄弟,該行建築課應該是用同一套設計圖稍微修改而已,主要形式都相同,但外牆裝飾和浮雕式樣略有差異。可惜台南支店的西側,後來因忠義路道路拓寬,削去原本的亭仔腳,使得轉角兩側失去對稱性。
▲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戰後曾經是台灣土地銀行總行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在1946年5月11日先成立日本勸業銀行在台支店監理委員會,進行監理工作,同年6月1日結束監理工作,隨即改為台灣土地銀行籌備處,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在台灣的資產,並納入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的土地資產,於1946年9月1日改制成立台灣土地銀行,為省屬行庫,指定其辦理土地金融兼農業信用業務。總行就設立於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而原本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的支店改成為分行。
而在日本,1950年4月盟軍總司令部廢止了日本勸業銀行法,日本勸業銀行於同年5月10日轉為普通的商業銀行。有趣的是,日本勸業銀行1953年2月又回到台北設立聯絡事務所,卻已無法回自己蓋的房子。1959年3月26日該行的台北聯絡事務所獲准升格,同年9月10日正式成立台北分行,成為戰後最早在台灣設立分行的外商銀行。1971年日本勸業銀行與第一銀行合併,改名為第一勸業銀行,又經數次合併分割,現在則是みずほ銀行,也就是瑞穗實業銀行,目前在台北、台中及高雄等地設有分行。
▲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現在是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
1974年台灣土地銀行為增加使用空間,將原本挑高的營業大廳,增加樓版隔為3層,不過辦公空間仍然不夠,便於租用附近的建業大樓和懷寧大樓充作辦公室。台灣土地銀行於1988年向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買下隔壁原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打算一併拆除,用來蓋一棟16層的新總行大樓。所幸經文化界人士搶救,該建築才得以保存下來,內政部於1991年5月24日公告其為古蹟,之後則處於閒置狀態。2002年曾傳出以生產水晶肥皂發跡的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打算租下經營德式啤酒餐廳,卻未能獲得有關單位同意。
台灣土地銀行於1998年12月21日因應精省改隸國營,後又為配合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2003年7月1日改制為台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並於隔年5月21日改制為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007年1月台灣土地銀行與台灣博物館合作修復該棟建築,拆掉後期在營業大廳所增建的樓版,恢復其原本樣貌。目前委由台灣博物館代管營運,成為台灣博物館的土銀展示館,已於2010年1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
▲ 窗戶為鐵製上下推拉窗框,並鑲嵌六角網目鐵絲壓花玻璃,兼具防盜與防爆功能
▲ 亭仔腳屋頂的雕花和燈飾
▲ 大廳天花板的石膏飾板是重要的修復項目,過程最為繁複
▲ 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大廳正舉辦古生物大展
▲ 挑高的博物館大廳搭配恐龍骨頭最適合
▲ 有看過博物館驚魂夜就知道,過了午夜12點恐龍會活起來
這篇是舊文了,原寫於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林小昇之福爾摩沙大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