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於1935年10月脫離日華紡織,以創立資本金200萬元,另成立台灣苧麻紡織株式會社,由赤司初太郎擔任取締役社長,常務取締役為中島道一,取締役有中辻喜次郎、高橋豬之助、熊田克郎、藤江醇三郎、江原節郎及重田榮治等人,監察役為池田又四郎、越智寅一及後宮信太郎。台灣苧麻紡織株式會社除了在台北有工場外,在日本的大阪和朝鮮的京城都設有出張所。於1938年12月再改名為台灣纖維工業株式會社,1941年在苗栗街設立苗栗工場,隔年台北工廠擴充機器,增設棉紡設備。
▲ 1945年美軍繪製的地圖,日華紡織台灣工場周邊還是水稻田
台灣纖維工業株式會社台北工場位在台北市大安字十二甲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安東街42號,這座工場大致上是現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復興南路、市民大道以及建國南路所圍出來的街廓內,總面積廣達5公頃,因為早期大安都還是稻田,一旁還有水圳流過,像忠孝東路這些大馬路根本沒開闢,市民大道也還是縱貫鐵路,紡織廠附近只有一條安東街,大門就開在街上。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昔日的紡織廠已成為住宅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2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組成紡織業接管委員會,接收台灣原本由日本人經營的7家規模較大的紡織企業,包括帝國纖維株式會社台灣事業部、台灣纖維工業株式會社、台灣織布株式會社、台南製麻株式會社、新竹紡績株式會社、台灣紡績株式會社及南方纖維工業株式會社,合併成立台灣紡織業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同年6月該公司正式成立,原台灣纖維工業株式會社的工廠改稱為台北廠,又因為廠內麻紡的機器大多都在戰爭時被美軍炸毀,工廠以美援的棉花原料為生產主力。
1947年5月工礦處將所轄管的12家公司,合併為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原台灣紡織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該公司的紡織分公司。1954年起台灣政府施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政策,以包括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的4大國營公司之股票,向大地主交換土地。工礦公司經營業務既多且雜,為走向民營化採取分售分營方式,准許股東自由選擇工廠,以該公司股票掉換工廠分開獨立經營。結果較優良的工廠被財團以股票收購獨立經營,剩下條件較差的留給工礦公司。由於紡織分公司在當時並不賺錢,不受買主青睞,所以一直留在工礦公司裡,嫁不出去。
工礦公司台北紡織廠因經營情況欠佳,設備陳舊,其中1台粗紡3號機較新,乃分3班日夜輪流不停趕工,致使紡織機棉塵堆積,1967年2月22日該機電磁蓋脫落散射火星在堆積棉上引發火災,再加上是木造屋頂的老廠房,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燒掉梳棉機54台、併條機8台、粗紡機8台、精紡機11,600錠,共8棟廠房被火焚燬。然而工廠發生火災工礦公司反而因禍得福,除可獲得保險公司的火災險理賠金2,100萬餘元外,當時台北市區地價已開始飆漲,火災後若能出售這一片地皮,其獲利可達上億元。
台北紡織廠失火後,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於1967年9月21日標售該廠土地,無人投標。同年10月5日第2次開標,國泰建設公司以1億1,500萬元投標,惟未達底價流標。而工礦公司於11月1日始向台北市政府工務局申請都市計畫細部計劃,將該廠土地由工業區變為住宅區。隔年再度標售土地,中華特殊工程公司陳炳雍以1億3,200萬元標下,擊敗包括國泰建設在內的其他對手。台北市建國南路以東、復興南路以西、忠孝東路以北及縱貫鐵路以南地區的都市計畫細部計劃案,也於1970年3月18日經台北市政府公告實施。
原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紡織廠的土地上,陸續開始興建起一棟棟住宅大樓,但過程土地標售過程,卻又牽扯出台北市長高玉樹在都市計畫過程,有與廠商勾串圖利之嫌,而遭到監察院彈劾,以及承購該地的中華特殊工程公司董事長陳炳雍,在購地過程中冒用他人圖章,涉及偽造文書,使整個購地案蒙上一層陰影。
延伸閱讀:日華紡織台灣工場(上)
我以前也是住在工廠內,當然住的當時已經改建為四樓公寓。想請問一下這些資訊的出處,我也想要溯源在地的歷史。感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