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位在台北市大安字十二甲1番地,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安東街42號,這座工場大致上是現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復興南路、市民大道以及建國南路所圍出來的街廓內,總面積廣達5公頃,因為早期大安都還是稻田,像忠孝東路這些大馬路並沒有開闢,紡織廠附近只有一條安東街,大門就開在街上。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前身是台灣紡織株式會社,創立於1918年12月,是由和田豐治、喜多又藏、矢野慶太郎、河崎助太郎、赤司初太郎、明渡和瑜太郎、加島安治郎、藤山雷太、林熊徵及山岡順太郎等人發起成立,資本金300萬圓,由喜多又藏擔任社長,最初預定要經營棉絲的紡績及織布,不過當時棉花原料取得不易,便改以台灣產量豐富的苧麻為原料,變更登記為苧麻絲紡織業,苧麻原料取自苗栗大湖及宜蘭等地,而苧麻絲可製成夏布、窗簾、蚊帳、漁網等,用途廣泛。
▲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外觀
(圖片來源:臺灣ニ於ケル苧麻,1927年)
台灣紡織株式會社於1921年6月召開株主總會,通過與上海的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合併的決議,而成為該會社的台灣工場,日華紡織是日本人在中國開設的會社,位於上海勞勃生路98號,登記經營的項目有棉絲、絹絲、麻絲、毛絲的紡績、織布與販賣,棉花及其他纖維工業原料之栽培,以及紡織相關產業的投資與經營,在中國擁有埔東、曹家渡、喜和和華豐等4座紡織工場,另外在日本大阪市東區備後町3丁目8番地的棉業會館設有出張所,而台灣工場是由中島道一擔任工場長。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成立於1918年7月,創立資本金1,000萬圓,合併台灣紡織株式會社時增資100萬圓,取締役社長為田邊輝雄,越智喜三郎擔任常務取締役,取締役有河崎助太郎、伊藤竹之助、日比谷平左衛門、矢野慶太郎、赤司初太郎、持田巽及南鄉三郎,監察役為野村德七、上野山重太夫及小野英資。該會社的大株主有日本棉花株式會社及日本毛絲紡績株式會社等,可見日本的紡織產業上下游間均有交互持股。
▲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圓型梳棉機
(圖片來源:臺灣ニ於ケル苧麻,1927年)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主要可分為精練工場和紡績工場2大部分,精練工場是將原料苧麻,經過物理、化學及生物方法,製成可供紡織的纖維原料,其過程首先將苧麻外部的雜物去除,經過軟纖機壓榨後放入水漬曹浸泡數日,以細菌產生發酵力促進纖維分解,接著放進高壓煮沸釜加壓蒸煮,以充分分解纖維,然後用水洗去不純物質,若需要製成純白的麻絲,則需放進漂白槽加藥品漂白,最後於乾燥室乾燥數天,即可送到紡績工場。
紡績即是紡紗,也就是將短的纖維運用加撚的方式,使其抱合成為一連續性的長線,以便於進一步將其織成布。在紡績工場分為梳棉科、前紡科、精紡科和仕上科等4科,紡績的流程首先在梳棉科有打棉機、大切棉機、圓型梳棉機和小切棉機,將纖維做好整理,接著進入前紡科,經過延展機、整篠機、練篠機、始紡機及再紡機,以完成初步的紗線,然後在精紡科以精紡機、合紡機、撚紡機及紉機,就完成紡紗的工作了,但如果想得到更精緻的紗線,還需要在仕上科以玉造機和荷造機加工為更細更柔的絲線。
▲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延展機
(圖片來源:臺灣ニ於ケル苧麻,1927年)
▲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始紡機
(圖片來源:臺灣ニ於ケル苧麻,1927年)
▲ 日華紡織株式會社台灣苧麻絲工場精紡機
(圖片來源:臺灣ニ於ケル苧麻,1927年)
1935年10月台灣工場脫離日華紡織株式會社,改成立台灣苧麻紡織株式會社,1938年12月再改名為台灣纖維工業株式會社。林小昇這幾天有點小感冒,不太想熬夜寫東西,加上世界杯足球賽開踢,看球賽占去了不少晚上的時間,這一篇今天是寫不完了,故事留到下篇繼續。
延伸閱讀:日華紡織台灣工場(下)
您好,文章有非常細膩的考證資料,相當耐讀。
回覆刪除可否請教,那邊可以找到這些史料的原始出處文獻呢?
我好想念我已故(2018年享年87歲)的舅媽,她年輕時(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在安東街的紡織廠上班,不知道是否是這間,好想念她,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她的資料(上班時的簽到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