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台北橋

台北橋橫跨淡水河兩岸,一端是台北市大稻埕地區,另一端是三重埔,原本是清國時代隨著鐵道而興建的木橋,該處是淡水河河道最窄的一段,選擇在此建橋最能節省經費,但木橋易腐朽且強度不足,每回遭遇颱風總會被沖壞,屢次費工修補實在不便,為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問題,因而於1921年決定改建為鐵橋。


▲ 1925年台北橋改建為鐵橋,「鐵橋夕照」成為台北八景之一
 (圖片來源:臺北高農林學科第一回卒業記念アルバム,1928年)

第二代台北橋於1921年9月動工,鐵橋桁架一共有7跨,每跨長203.411尺,換算公制約61.64公尺,全長239間,間是長度的單位,1間為6尺,239間換算為公制大約是434.55公尺;橋版為鋼筋混凝土,採人車分離,中央車道鋪柏油路面,有效寬度為5.2間,約5.82公尺,車道兩側向外設有人行道,有效寬度各為1.5間,約2.73公尺;兩岸橋台高35尺6寸,寬度各約60尺,以石材與混凝土打造,並深入地下十餘尺,底下還設有樁基礎;各橋墩為石材與混凝土造,高度22尺,約6.67公尺,橋墩基礎為鋼筋混凝土造,深達84尺,約25.45公尺,這座鐵橋於1925年竣工,工程費一共耗資144萬元,6月18日上午10時舉行開通式。


▲ 台北橋是淡水河上第一座橋樑,台北人習慣稱為大橋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戰後初期台北橋仍是跨越淡水河至三重埔唯一橋樑,一直到1958年才有第二座跨越淡水河的中興橋。鐵橋使用多年因鏽蝕問題逐漸嚴重,且車道寬度不足以應付日益成長的交通,又為考量防洪需要,台北橋於1966年7月20日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樑,於1969年11月15日完工通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