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位於台北市宮前町409番地,就在堀川旁,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林森北路399巷40弄5、7號,新生高架道路旁。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的前身是1920年5月創立的台灣製酒株式會社,主要為釀造米酒,會社資本額30萬圓,社長是楊仲佐,股東有楊潤波、莊輝玉和郭烏隆等人。台灣總督府於1922年7月1日實施酒類專賣制度,收購台灣製酒株式會社和鄰近的土地,擴大規模成為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
▲ 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配置圖
(圖片來源: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 林小昇改繪上圖,並旋轉將北方朝上
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生產白粬及米酒,白粬是傳統製造米酒的發酵菌來源,是用玄米、藥種、米糠等揉成圓餅狀,讓麴餅中自然繁殖出根黴菌,再混入酵母菌,製作米酒的時,先將白米蒸煮成熟飯,拌入白粬,讓米飯中的澱粉水解、醣化後,再醱酵為酒精,最後經蒸餾而成米酒,如此的製米酒方法稱為白粬法,或稱為在來法。
▲ 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製作白粬工作情形
(圖片來源:臺灣酒專賣史上卷,1941年)
後來米酒需求量越來越大,宮前分工場乾脆專門製造白粬,供應給台北酒工場製造米酒之用。由於是在開放式的環境中製作白粬,麴餅裏的菌種混亂,控制不好很容易就發酸變質,考量分散風險,專賣局另外還委託給位在台北市堀江町39番地的合資會社特許白粬製造所,和位在台北市建成町4丁目1番地藤川類藏開設的台灣製粬所製造白粬,但宮前分工場的白粬供應量還是佔了五成以上。
中央研究所的神谷俊一技師於1928年1月赴佛領印度支那考察,實際見識アミロ法(Amylo Process)製造米酒的技術,回台後先在樹林酒工場幾經實驗,1931年4月9日於宜蘭酒工場量產成功後,逐步推廣至專賣局各酒工場。アミロ法是分離出醱酵能力最佳之絲狀菌,採用密閉槽大量繁殖,避免其他雜菌進入,製造過程亦全程密閉並以機械化生產,不僅產量大增,而且品質穩定,傳統的白粬法因而遭到淘汰,專門生產白粬的宮前分工場於1934年3月底廢止,停止運作。
台灣總督府為了慶祝始政40週年,於1935年10月10日起至11月28日一連50天,在台北市盛大舉辦台灣博覽會,各界都盡全力配合支援,專賣局也將閒置中的宮前分工場,裝潢成為休養所,提供自外地來的參觀者、參與表演者及工作人員住宿之用。台灣博覽會結束後,宮前工場則成為台北酒工場的倉庫,而台北煙草工場的倉庫儲存空間不夠,原料也堆放到宮前工場來。1941年專賣局利用宮前工場北側閒置空間,改為造林樟木集約製腦中間工業試驗所,南側則是由倉庫改建為技術工養成所。
▲ 宮前工場後期改為造林樟木集約製腦中間工業試驗所,以及技術工養成所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用紅色標出宮前工場的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宮前工場的位置是公賣局宿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宮前工場先是由倉庫變為宿舍,後來菸酒公賣局乾脆拆掉舊廠房,在這塊基地上蓋起好幾棟4層樓房,為該局員工眷舍,一直到2002年7月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要求該處眷舍住戶搬出,土地及建物產權移交給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之後又因眷舍有部分被佔用的問題未解決,以致荒廢數年,到了2010年建築物全部拆除,目前開闢為停車場。
▲ 昔日的台北酒工場宮前分工場現在闢為停車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