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火葬場最早是由淵上鄉右衛門於1900年創設,原位於台北城南門外,而後經營權幾度轉手,但仍是由私人經營。後來因為台北市住宅區逐漸往城南地區發展,且火葬場設備略顯簡陋,便另於台北市中庄子42番地興建新的火葬場,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新生北路二段77巷1號,建設費用為1萬1,016圓,於1909年10月動工,隔年7月完工。
▲ 台北市火葬場位於中庄子,有新、舊爐建築各1棟
(圖片來源:臺北市衛生施設要覽,1938年)
台北市火葬場佔地674.82坪,起先有磚造平房建築1棟,室內面積71坪,採用燃燒材薪式的火化爐,共有8座,依禮堂場地大小分為3個等級,其中1等的有1座,2等的有3座,3等的則有4座。1911年6月台北州以1萬2,000圓向民間收購台北市火葬場,改為公家經營。再於1922年4月起移交給台北市經營,台北市役所於1931年為火葬場添購新的火化爐4座,分為1等和2等的各1座,3等的有2座,包括新建磚造平房1棟,室內48.5坪,總建設費用為3萬4,500圓,採用新式燃燒重油的火化爐,火力強能充分燃燒,並可保持無煙無臭。
▲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火葬場四周都還是稻田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 Google Earth 衛星圖,林小昇用紅色畫出原火葬場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市因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市區不斷擴張,儘管火葬場周邊已是住宅公寓林立,但仍繼續使用直至1974年才遷離。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在原火葬場拆除後騰空的土地興建勞友之家,以解決單身勞工住宿的問題。勞友之家是6層樓建築,共可容納680人住宿,工程經費4,500萬元,於1979年11月12日落成啟用,但因施工品質不良,沒過幾年牆壁就開始龜裂滲水,水管也多生銹。
台北市政府於1988年1月15日成立勞工局,勞友之家由社會局改隸於勞工局,並更名為勞工育樂中心,除繼續供勞工短期住宿外,也提供諮詢輔導和研習教育等活動之用。勞工育樂中心於1997年7月1日再轉型為勞工教育中心,專責勞工團體文康育樂及教育推廣與輔導工作。勞工教育中心於2006年搬遷到永樂市場樓上,位於新生北路的建築便空出,後來經過重新裝修,於2010年10月29日改為台北市中山老人住宅,目前提供65歲以上能自理生活的長輩長期住宿。
▲ 台北市火葬場現在是中山老人住宅
延伸閱讀:日本時代的葬儀堂和火葬場@印海寺的奇想如是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